
蒙山秋韻
當代山水畫家中,以泰山為創作題材的不在少數,山東畫院的畫家賈榮志便是其中之一。近日,當記者見到賈榮志時,他正在辦公室里專注地畫著一張山水畫。放下手中的筆,他對記者講起自己20多年執著追求的藝術之路以及對泰山的獨特情結。
賈榮志,祖籍山東乳山。1967年生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畫院專業畫家、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文化部青聯美術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畫院畫師。曾深造于國家畫院盧禹舜首屆高研班。多次在韓國、新加坡、法國等國家舉辦個人畫展或聯展。2002年榮獲“國家人事部當代中國畫杰出人才獎”,2008年獲首屆“山東省優秀青年藝術家”稱號,2012年榮獲尼泊爾文化部長獎。
執著追求
賈榮志祖籍山東乳山,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于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他的父輩年輕時從山東遷到黑龍江落戶,他青少年時代的藝術啟蒙與那片廣袤的黑土地息息相關。
“我雖出生于黑龍江,但祖籍在山東威海,1988年從黑龍江回到山東學習、工作,所以我算是山東的本土畫家。”賈榮志介紹,自己從20歲到泰安工作,20多年來一直在巍巍泰山腳下生活,泰山已融進了他的血脈。
每個人的少年時代都會在他以后的人生路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賈榮志回憶,小時候學畫的條件很艱苦,即便如此,他仍未間斷在繪畫道路上的求索。“我十幾歲接觸繪畫,純粹因為發自內心的熱愛。黑龍江和山東相比,文化積淀差得多,那時懂國畫、畫國畫的人很少,一個地級市也找不到幾個。”一次,賈榮志的一件作品入選了省級畫展,結果展覽時發現畫掛反了。“可見當時美術的普及程度有多低。”他說。
和那個年代的大多數父母一樣,賈榮志畫畫并沒得到家里支持。父親認為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才是正經事。事情的轉折發生在后來他臨摹年畫。東北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張貼喜慶的年畫,他為了練筆臨摹起那些民俗味兒十足的年畫。父親見他畫得那些胖娃娃抱鯉魚的年畫很像樣子,認為他有些繪畫天分,那時起便不太干涉了。
改革開放初期,迪斯科等西方娛樂項目一夜之間風靡內地。彼時青春年少的賈榮志并不像同齡人一樣熱衷于新事物。他安靜地在家里寫字、畫畫、篆刻。“篆刻是成本低的愛好,可以重復利用,磨平再刻。”雖沒把篆刻當成專業,但每當回頭翻看當年的印譜,賈榮志說,自己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筆墨情緣
1988年,賈榮志調到泰安市所轄的新泰縣工作,2001年又調到泰山畫院從事專業美術創作,專攻山水花鳥畫。泰山給了賈榮志太多的靈性與滋養。在年復一年的季節輪轉中,他在泰山之巔想象著歷代帝王封禪儀式的莊嚴、肅穆,體會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情懷,感悟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的心胸。
賈榮志說,對于一名畫家來說,生活在泰山腳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齊魯大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而泰山文化更是齊魯文化的精髓。“畫泰山絕不能只從山水的視角去畫,更重要的是泰山是座文化名山,要表現出它的文化內涵。”
欣賞賈榮志筆下的泰山,煙霞霧靄、浩渺蒼茫、氣勢雄渾,密密實實的水墨色中透出一份靈秀通透的氣息。20年來,他無數次登臨泰山,與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可他說自己對泰山既熟悉又不熟悉,這皆因泰山的博大精深。“和圈里的畫家朋友一起聊天時我們會探討怎么去畫泰山?幾乎所有人畫泰山都會畫玉皇頂、十八盤、南天門這些標志性的景物,因為表象的東西不畫看上去便不像泰山。但是把這些都融入畫里,看上去又有千篇一律的感覺。”畫泰山該從何處入手?這是一個難處理的課題。
賈榮志告訴記者,每次到泰山寫生時,哪怕只是隨便走入一個小山坳,都能感受到泰山之博大。面對泰山,那種與魯山、沂蒙山、嶗山等山東名山截然不同的氣場,讓他在不知不覺間油然而生仰止之感。他坦言,關于泰山主題的創作還有不少層次和不少課題等待挖掘。傳統文化的研究課題要代代相傳,并非一代兩代畫家所能完成。“古人畫泰山受
家主觀意愿和時代環境的影響,當下社會經濟文化狀態不同以往,我們這一代人與古人理解大自然的方式也不同,每一代人畫泰山都應有自己的視角。泰山題材的創作并非一味沿襲過去、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變革。”
心靈回歸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激蕩的變革期,從思想禁錮到多元思潮,從物資匱乏到商品豐富……這些時代因素在60年代出生的畫家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一方面,當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急劇進步,新現象、新概念層出不窮,影響著美術工作者。“‘60后’的畫家經歷了改革開放前后的巨大變革,藝術之路多少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80年代美術專業性刊物很少,而現在無論是美術刊物,還是可接觸的藝術信息都是海量的。相比前輩畫家,現在的畫家在藝術方面可借鑒和吸收的元素、流派更多。”賈榮志介紹,有不少畫家80年代從事的是實用美術。“以前許多單位為宣傳工作專門儲備一批做會標、板報、標語的人才。這些人中相當一部分后來從事專業美術創作。隨著科技進步,電腦設計美術字代替了手寫,噴繪代替了畫影壁墻。類似的變化都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方面,當下社會大環境略顯浮躁,人心功利,這并不利于從事藝術創作。賈榮志坦言,自己年輕時,雖然經濟落后、生活艱苦,但社會環境與藝術環境相對單純,那個年代的青年人走上藝術之路完全源自內心的選擇,而現代人的選擇中往往摻雜了太多外在因素。“我們面對的是個多元化的社會,畫壇活動多,刊物約稿多,有些時候電話都不敢接。”他說。
賈榮志認為,國畫的傳統是最重要、最可貴的。國畫從古至今延續千年,以一支毛筆、一張宣紙承載著中國文人的人文情懷和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我們的民族藝術首先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從年輕時代走來,那時不太安分,總想從傳統中走出來,想怎么創新。但是人到了一定年齡階段,經歷過一些磨礪之后內心就會平靜了,更渴望回歸‘本源’。”
現在的生活中,每天能安靜地喝杯茶,畫張小畫,哪怕是一個極小的扇面,賈榮志內心都十分滿足。在他看來,藝術家應具備傳播真、善、美的天然使命,更應呼喚心靈的回歸。“能潛心創作發自內心的、自己喜歡的作品,做到這點就是成功的畫家。”他這樣告訴記者,自信而平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