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則袁作品《飛過黃昏》 34×34cm
山水畫家楊則袁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新派畫家,他用一種新的概念把中國的水墨效果與創作油畫的技法相糅合,創作出屬于自己的山水畫樣式。讓色、墨在有光速感的物理時空里產生一種時空穿越,作者以三維、四維的空間概念來經營其畫面,用中國畫中的潑墨沒骨技法和西畫中的光影、色彩的創作手法,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厚重、朦朧、深沉和充滿幻覺的意境,讓人觀后久久不忘,產生心靈上的震撼。作品大氣凜然、渾厚蒼茫,是一幅幅閃躍著亮麗色彩的風景式水墨畫,既有別于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又與西方風景畫拉開了距離,顯得很特別,這種探索性的創新無疑給當今中國畫的創作注入了一縷清新的氣息,與畫中場景內容及作品格調產生共鳴的觀者無不紛紛收藏其作品,一方面是對畫家創新精神給予肯定,另一方面是被其作品中蘊藏的深沉內涵所打動。
如今能像楊則袁先生如此面貌的繪畫作品確實不多,也無從比較,而楊則袁先生為人低調謙和,更不以自己曾經是天津美院油畫系的高材生而炫耀自己,以致筆耕不輟于繪畫之中半個世紀有余,因而更顯其高貴的藝術生命和無限的創作張力。
藝術的生命在于藝術的個性,這是一個普遍的道理,楊則袁用自己的筆墨色彩和創作思想支撐起自己的藝術個性,人們在讀了他的作品以后往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無限的深思,其原因在于他的作品有著特別藝術密碼和獨特的人文個性。
楊則袁先生有著系統學習油畫和創作的經歷,同時從小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著名國畫家吳一峰弟子),他十分熱愛國畫藝術,注重儒、釋、道思想的修為,楊則袁的國畫作品引導人們要用一個立體的思想和眼光看待世界,用三維思想、四維空間去思考第六空間的問題,所以看楊則袁的畫不能簡單地去看風景,去欣賞筆墨,他告訴了觀者一個既簡單而又復雜的思維方法即用多維的眼光考量多元的事物,尋找和發現繪畫之外的生活并享受其作品的藝術大美。
人生活在世上既有快樂的一面又有悲苦的一面,對于像楊則袁這樣的知識分子有著中國知識分子憂患意識的高貴品質,所以在其作品中他時時刻刻記住中國人歷史上的悲苦感,同時又要有新時代奮勇向前、陽光向上的朝氣。在色彩的運用上他用較為沉悶的濃墨表現中國這個多災多難的歷史,特別讓人記住 “文革”讓中國人又經歷了一次本可克服的災難,這是一段讓中國知識分子心酸的歷史。楊則袁在畫面上所用的金黃色亮麗色彩,讓人感到興奮,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希望,作者這種十分明顯的色彩對比,讓畫面在充滿張力的同時,有了一種跳動的感覺,這種藝術效果又更進一步蘊含和表達著畫家創作的理念,也因此始終在鼓舞和激勵著與他有相同經歷和奮發向上的年青一代。如果我們再注意一下作品在大色彩下的細枝末葉不難發現作者十分注意細微處的刻劃,人物、景致刻劃雖小窺大,身臨其境,生動活潑,既有時代特點,又使畫面豐富多彩,特別是那些深沉的墨色變化中,讓人隱約感覺到畫家本人所經歷的苦難生活的寫照,是一首為了生活與命運抗爭的交響曲。
無論對于油畫還是國畫都是藝術家通過一定的創造手段把自己特定的創作靈感和特定時光下產生的情感吐露在作品中,讓藝術之美分享于觀眾。簡言之,情感表達的最好結果就是畫家的作品,這是用“言語”所不能替代的。楊則袁在他的作品中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表現了出來,有時激情滿懷,表現在作品中那些率真放達的色彩和墨線,表現了畫家爽朗豪放的性格特點,那一排排的白楊樹似乎是畫家楊則袁的性格表現,而那些委婉曲折、變化著的線條和色彩似乎是畫家對生活的點點期許,表現著畫家堅毅、忍耐的品德和生活的習慣。可以看出畫家楊則袁是一個性情中人,他對生活充滿了幸福的希望,在一幅幅作品中畫家似乎對每一個人也寄予著同樣的期盼和憧憬。
楊則袁是一個油畫家,更是一個國畫家,他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創作的國畫作品大膽吸收了西畫中的光影、色彩并采用三維立體的時空概念表現自然環境,對當今畫壇來說是前無古人的,現當代一些著名的國畫家如李可染,盧禹舜、田黎明等,他們在創作時或多或少吸收了西畫元素,但都是單一吸收,有限表現,楊則袁不同之處在于,他的作品中把三維空間觀念,西畫的色彩、光影等元素和筆墨的多重技法同時以國畫的表現手法完整表達出來,卻是不多的,或者說是絕世僅有的。這就顯得楊則袁更加特殊,他用特殊的創作手法多層次地表現自己的意念,寫敘自己的種種思想,更顯楊則袁創新思想的高潔,因此也彰顯出其作品的高品格和高格調,應該很坦然地說楊則袁的藝術思想開創了中國畫創作的新思路、新形式,具有跨時代的里程碑式意義。
楊則袁非常注重讀書修為。這就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一個有大作為的畫家都很注重自我修煉,在不為人所知曉的情況下登上了一個又一個藝術上的高峰,隨著楊則袁的藝術作品不斷面世,必將引起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青睞,但我們也祝愿楊則袁先生的藝術水平越來越高,因為他與齊白石老人相比還很年輕,在未來的藝術人生之路上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