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王士琦墓出土帶屜板銀盒(現藏浙江博物館)
目前,品香這一項雅娛在國內呈復興之勢(我拒絕稱之為“香道”),不知愛好者們是否注意到古人“養香”的做法?
依明人的理論,優質的天然香料需要以特定的方法收藏,才能保證品質不敗。明末文震亨《長物志》“伽南”一條就提示:“居常以錫合(盒)盛蜜養之。合(盒)分二格,下格置蜜,上格穿數孔,如龍眼大,置香。使蜜氣上通,則經久不枯。沉水等香亦然。”在明代的雅士當中,出現了專門用來收藏佳香的專器。這是一種帶蓋的雙層套盒,一般以錫為材。盒的底部灌入適量的蜂蜜,其上配置一個屜板,屜面表面開有龍眼大小的多個穿孔,以便上下通氣。香料就放置在這一層隔板之上,再罩以閉合嚴密的錫盒蓋。
在明代的愛香人那里,佳香如伽南、沉水等,都應該收藏在這種特制的套盒內,讓盒底的蜜液透過隔板上的穿孔,始終洇潤著盒內的小小密閉空間,也就洇潤著隔板上的名香,由此防止香材久置之下變干枯,喪失原有的品質。這種保存香料的方法稱為“養”香。
明人張應文《清秘藏》“論名香”一節也提到養香的方法,還要更為講究:
凡琪楠(伽南)、沉水等香,居常以錫盒盛諸香花、蜂蜜養之,則氣味尤美。其盒,中格置香,花開時,雜以諸香花;下格置蜜;上施蓋焉。中格必穿數孔,如龍眼大,所以使蜜氣上升也。每蜜一斤,用沉香四兩,細銼如小赤豆大,和勻,用之,則所養之香,百倍市肆中者矣。
這里介紹的養香盒與《長物志》所述并無不同,但在具體操作中卻多了兩個環節:
其一,盒底所蓄之蜜,并非單純的蜂蜜,而是蜂蜜與沉香粒的混合物。其方法是選擇一些品質一般的沉香,切成小赤豆一樣大小的塊粒,然后按照一斤蜜配四兩沉香的比例,把這些沉香粒與蜜液和在一起,攪拌均勻,再灌入盒的底部。居然用天然沉香粒去“養”相對更高檔的精品香料,這也太奢侈了!
其二,精品香料放置在帶有孔眼的隔板上,還應隨時采摘各季節開放的天然芳香花朵,堆積在香料周圍。這樣,香料籠罩在密封性能良好的盒蓋下,不僅靜受蜜潤,還隨時吸附多種花朵的芬芳之氣,漸漸染上四季花香。
實際上,“花熏香”乃是自宋代興起的一種重要合香方法。南宋人周去非于淳熙年間所著《嶺外代答》中,“泡花”條即云:
泡花,南人或名柚花……氣極清芳,與茉莉、素馨相逼。番禺人采以蒸香,風味超勝,桂林好事者或為之。其法:以佳沉香薄片劈,著凈器中,鋪半開花,與香層層相間,密封之。明日復易,不待花萎香蔫也?;ㄟ^乃已,香亦成。番禺人吳宅作心字香及瓊香,用素馨、茉莉,法亦爾。大抵浥取其氣,令自熏陶,以入香骨,實未嘗以甑釜蒸煮之。
按這一記載,南宋初年,在當時的香業制造中心廣州就盛行用鮮花熏香料的做法。這一工藝在原理上頗為簡單:把優質天然香料劈成小巧薄片,在容器內鋪上一層,然后于其上覆蓋一層香氣濃烈、半開狀態的鮮花。接著再于花上鋪一層香料,其上再堆一層花……如此層層相間著鋪放。最后把容器合蓋密封,靜置一夜。第二天,擇去容器內的花,改用新摘的半開香花,將前一天的程序重新進行一遍。如此整整熏一個花季,才算得到了成品。當時主要以泡花、茉莉、素馨來完成這樣的合香,著名的“心字香”便是以茉莉、素馨熏濡沉香等香片而成。
顯然,《清秘藏》所記的養香法,是對宋人花熏香工藝的很自然的繼承,也是一種更為變通的發展。好香收藏在盒內,隨著季節轉換,隨時將能夠到手的當季香花放入盒內,以花馨沁熏香料。最終,不僅是一種花香,而是四季花香都悄悄在香料上留下了痕跡,于是,養香的過程也同時成了合香的過程,沉香、伽南最終攜帶上復合型的香氛。
還該一提的是,明初成書的《多能鄙事》中,“熏花茶” 一條介紹了一種專門的熏茶盒,形制與養香盒大致近似:“用錫打連蓋四層合(盒)一個。下一層裝上等高江茶半合(盒);中一層鉆箸頭大孔數十個,薄紙襯,裝花;上一層亦鉆小孔,薄紙襯,松裝茶。以蓋蓋定,紙封。經宿,開,去舊花,換新花。如此三四度。四時但有香無毒之花皆可,只要曬干,不可帶濕。”錫制的熏花茶盒內配有雙層帶孔屜板,中層屜板上放花,盒底部與上層屜板則堆放茶葉。裝入花與茶之后,將盒蓋細心密封,靜置一夜。第二天換以新花,如此重復三四次,就得到了洋溢花香的花茶。有了這一工具,便可以隨時將香花曬干,自己動手熏茶,并且能夠享受到染有四季花香的茶飲。
浙江臨海明代王士琦墓中出土有一件形制少見的銀盒。這件銀盒的內里有一周窄窄的二層臺,一片銀片做成的屜板架置其上。銀屜板上滿布連環錢紋式樣的鏤空孔,由此形成隔板上下的互通空間。此外,還配有銀盒蓋,可扣合在盒沿之外。應該看到,這只盒恰恰與《清秘藏》、《長物志》中推薦的“養香盒”在形制上完全相符,只是材質不同,更為講究,非錫制而為銀材。因此,可以推測,此銀盒正是一件明代養香專用之盒的實物。
當然,也可能,該銀盒當初的用途是如《多能鄙事》所述,供人們在家中自行熏制花茶。總之,推斷王士琦墓出土銀盒是明人平日DIY(Do It Yourself)香藝的“熏香器”,大概是不會錯的。因此,它是一件寶貴的物證,呈現著往昔中國人在追求生活質量上的用心以及靈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