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曾經被用作燒火棍、鍋蓋、鋤頭把、甚至籬笆和牲口圍欄的耕田農具以及門板,門框,橫梁,立柱的海南黃花梨,如今成了“木黃金”。

各路淘寶客把附近馬路邊上填滿了各種牌子或高檔或不高檔的小車,頗為壯觀。
海口市公園路一條不起眼的小街——--海口花鳥市場,東瀕臨海口西湖,南靠海人民公園,北傍廣場橫路。市場雖以花鳥為名,但除了街道入口處有幾家花鳥商家外,街內不管是店鋪還是攤商賣的多是海南特色工藝品及古玩,尤以海南三寶--——海南黃花梨、海瓷和黎族織錦為主,而店鋪多是集海南黃花梨工藝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店面,因此也叫東湖黃花梨古玩市場。
平日里,商販都到海南各地收購海南特色工藝品,街道比較冷清。逢周日,商販便回到海口花鳥一條街擺賣收購回來的工藝品,此時街道兩側停滿了來自島內外各地的車輛,加上街道兩邊攤位,行人只能在一人多寬的窄路上穿行。這里的商販多是海南當地居民,而顧客大多是國內各大城市的收藏愛好者。
東湖黃花梨古玩市場與北京潘家園、南京夫子廟等古玩市場不同,屬于民間特色與管理盲區之間的地攤市場。市場只在每個星期天的上午11點鐘前開市。至于這個“之前”有多早,說法不一,甚至有人在夜里就在湖邊轉悠,為的是趕個早市搶先淘寶。
東湖古玩市場形成于何時,幾乎沒人能說的清。在老海口人的記憶中,大約上世紀八十年代,海口工人文化宮旁自發形成了一個地攤古玩市場,也是海口最早的古玩交易場所。到了上世紀90年代,政府開始加強管理,整頓市容市貌,本來在戲院附件的小商販不得不搬遷至管理寬松的公園路。到2003年,小集市也只不過是由幾家賣花梨木家具及工藝品的店鋪組成。直到2005年,市場才顯現出雛形,后來不斷有小商販的加入,便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隨著紅木收藏市場的持續火爆,海南黃花梨身價暴漲,成為如今唯一一種按斤論價的木材。從2002年的兩萬元一噸,“瘋狂”上漲至現在的幾百萬元一噸,創造了價格在10年間翻漲數百倍的“神話”。海南“三寶”中的黃花梨,成了“木黃金”。這里雖無大料,但在尺長寸短的討價還價中,也映襯著大市場的起起伏伏。平淡的背后,卻能感受到暗流涌動,刺激著各地的淘寶客。
買者悠悠、賣者閑閑,個個神情自若,如今到東湖古玩市場看花梨,也成為海口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