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鴻年的《天使》畫作

陸鴻年的《天使》畫作
在西方繪畫作品中,天使和圣母可能是最為常見的形象。而在上周六的鑒寶活動中,藏家拿出的陸鴻年的《天使》畫作,卻獨具中國色彩。
中西合璧的《天使》畫作
以圣母、天使為題材的畫作是基督藝術的代表,是西方繪畫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在早期基督壁畫、中世紀基督藝術中最為常見。然而,在鑒寶活動中亮相的近代畫家陸鴻年的《天使》卻是中西合璧的典范。
同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圣母、天使畫作不同,陸鴻年的《天使》則充分體現了中國元素,特別在衣著上,用中國的傳統服飾取代了西方的裝束。此外背景中的建筑也為中國古典建筑,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特點。
據藏家介紹,這幅《天使》和《放生圖》一樣,均是其今年在嘉德拍賣會上拍得,成交價為8萬多元。
此外,據河南商報鑒寶專家胡聚堂介紹,陸鴻年的作品不多,但是其體現基督藝術的畫作卻均為精品。陸鴻年作品中西合璧的風格與其先學山水畫,再修油畫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
“這幅《天使》是陸鴻年的經典作品,特別是其曾于1950年參展意大利的經歷尤為難得。此外以陸鴻年畫作為代表的中國基督藝術畫,雖然在國內默默無聞,卻通過全球巡展,在海外產生極大的反響,并且影響直至今日。”胡聚堂說。
專家點評
胡聚堂(河南省書畫收藏協會主席、河南省書畫鑒定委員會主任、國家藝術品司法鑒定人、河南商報鑒寶專家)
此幅《天使》為工筆人物畫,造型準確,設色艷而不俗,且氣韻生動,立意較高,表現了畫家對和平使者降福人間的渴望。
同時,畫中人物的衣著、裝扮以及背景建筑充分體現了中國元素,撒花奏樂的天使溫暖慈祥,又不落俗套。
整體上看,整幅畫作的構圖動靜適度,恬淡和美,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好畫,具有較高的投資收藏價值。
清代《放生圖》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不愿意署上真名往往會用“佚名”代替,實際上,“佚名”的用法在古代書畫作品中早已有之。而這樣的佚名作品,則出現在了上周六的鑒寶活動中。
據史料記載,在歷朝歷代,皇帝周圍均有一大批御用畫家,只不過這些畫家的作品均不署真名,這種情況尤以清朝最為常見。而在如今面世的這類作品中,則均用“佚名”代替。
在鑒寶活動中出現的這幅佚名畫作《放生圖》正是清朝中期作品,畫作規格為121cm×74cm,材質為絹本。
談到這幅畫的來歷,藏家趙先生頗為興奮,“這幅畫是今年9月份在嘉德拍賣行拍得,參加拍賣的有幾十位藏家,屬于業內俗稱的‘小拍’。當時看到這幅畫作的時候,我就覺得雖然是佚名畫作,但從筆法和畫面來看是出自大家之手,所以在2萬元起拍的情況下,經過好幾輪競拍,最終以24萬多元的價格拍得。”
據胡聚堂介紹,在拍賣界關于“小拍”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大拍就像個有名的大酒店,中拍就像個普通的飯莊,而小拍就像是個小吃店。
“但是你可別小看這個‘小吃店’,雖然同大酒店和飯莊相比,檔次略顯不高,但是這里面往往大有文章。有些從小拍上淘到的古玩,放到大拍上,立刻身價倍增,成為人人追捧的藝術珍品,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胡聚堂說。
而《放生圖》就是屬于這樣的作品。據典當行方面給出的估價,目前這幅畫作的估價已經超過200萬元。
專家點評
胡聚堂
此幅作品材質為絹本,部分顏料凸出,呈礦物質特征。畫中人物衣紋作游絲描、鐵線描,或連勾帶染,挺勁放縱。
畫的左下角一人手微微抬起,仰頭大笑,另一人手握小鳥作放生狀,體現放生的樂趣,右邊幾個人附在欄桿上,仰頭觀看,姿態不一。
此畫作中,畫家以高超的筆法將人物放生時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人物刻畫得極其生動傳神。庭院中湖石玲瓏剔透,古樹枝椏縱橫,意境清遠幽深。作者以連勾帶染的手法寫人物,線條頓挫有致,筆力雄健,寫中帶工,濃墨淡彩相映生輝。
總體上看,此幅放生圖,構圖飽滿,設色豐富,人物造型準確生動,且姿態各異,顧盼互動,極具生活氣息,是一幅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佳構。雖是幅佚名作品,但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