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蹊,安江人氏,1980年從黔陽分院(現懷化學院)畢業時剛好20歲。作為一個生在安江、長在安江、成才于安江的人來說,昀蹊對安江自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其父在安江的一所學校任職,對于昀蹊的成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大學學習期間,昀蹊因專業成績突出,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格外關注,當時的黔陽分院是湖南師院(現湖南師大)的一個分院,美術專業1978年才恢復招生,我和昀蹊等19個學生就成了黔陽分院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美術專業學生,平時話語不多的他,說起話來慢條斯理,話語里沉浸著一種穩重和成熟。對于經歷過文革的人來說,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昀蹊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學校,在專業上的優勢成了部分同學追捧的對象,在他那輪廓分明的臉上時而顯露出得意,也讓一些專業較弱的人對他產生一種距離感。昀蹊的怪異不知是緣于他天生的性格,還是過早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悟,其怪異的性格和對藝術的追求也就成了朋友們茶余飯后議論的焦點,也正因為這樣,他的言談舉止便被他的好友編成“段子”廣為傳說,他毫無疑問的成了美術界的一個怪才。昀蹊酒量不大,同事們總喜歡和他斗酒,迫不得已時也會勇敢地接受挑戰,偶爾還會主動進攻,結果往往是一敗涂地,寫下的投降書常讓那些勝利者津津樂道。
昀蹊畢業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作上,沒日沒夜地畫。這期間,有兩個老師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是易圖境老師,一個是楊曉村老師。易圖境老師早年就學于武昌藝專,文革中因家庭出身被遣送回鄉勞動改造,直到“四人幫”倒臺才重新回到學校。易老熱愛教育事業,對藝術的執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感染著身邊的每一位學生。昀蹊常在易老身邊,自然受益匪淺。楊曉村老師畢業于中南民族學院,學的是政治專業,畢業后分在機關工作,但從小喜愛繪畫,由于對繪畫的偏愛,很快毅然放棄了提拔的機會,到黔陽分院擔任一名普通的美術教師,其對藝術的感情和癡迷令學生們非常佩服。有這么幾位好的老師的指導,昀蹊進步很快,由于素描功底較為扎實,他選擇了人物畫作為發展的方向。早期的人物畫受楊之光、王子武的影響。大凡去過安江的人,都會為美麗的風光和神秘的人文環境所傾倒,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留給了懷化子孫無盡的文化滋養。
面對連綿的雪峰山脈,面對滔滔的沅水,面對彎曲的小道和田野,面對突如其來的美術新潮,一群探索者聚集在一起,苦苦思索,不知疲倦地嘗試用一些新的手法來表現想要表達的東西。李昀蹊、禹海亮、鄭林等幾個志同道合者在楊曉村老師的帶領下,創作出一批至今都讓人記憶深刻的作品。他們把大量民間藝術造型符號升華成繪畫造型的語言符號,再根據畫面結構構造其作品,通過多種手段(粘貼、挖補、拼合、重疊),采用枯墨皴擦,減少水墨浸潤的陰柔感,利用皴擦的肌理,增強畫面的凝重感和陽剛之美,其強烈的視覺效果令觀者為之一振。帶著新的技法、新的畫面、新的感受,一群新人也就理所當然受到藝術界的關注。李昀蹊(當時叫李榮琦)和其他幾位探索者一樣,成為懷化美術群體的一員干將,在呂澎、易丹著的《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一1989》中有這樣一段話給予懷化群體高度評價:“因為在一個藝術觀念開始發生根本變化的時期,藝術家在表達自己以為更有價值的思想感情時,手段與技法便應運而生,至于它們是否符合傳統的規范,則不為藝術家顧及。” “作品的神秘性與歷史文化在藝術家心中的沉淀是分不開的。”著名畫家周思聰在看了懷化群體的作品后對其探索的勇氣評價甚高。在后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懷化群體一直為美術界常常提起。李昀蹊聲名大震后,也就成了湖南青年美協的主要領導人物之一。
20世紀90年代,李昀蹊創作了《西山云》系列,作品繼續原有的技法,只是少了些挖補和粘貼,這組以表現黔東南少數民族為豐題的作品,通過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其平面的手法,展現著岜沙人的生活圖景。岜沙人的生活方式成了許多畫家樂于表現的主題。在作品中,昀蹊著力于線的表現,并運用皴擦來強化畫面的效果,人物、山寨、白云是構成畫面的基本元素,一切組合看似隨意實則獨具匠心;天上地下,蒼茫之間無不流露出作者對岜沙的情感。涌動著的激情化成對生命本體的體驗,帶著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秘,流蕩在黑白肌理之中,當一個個粗獷的岜沙漢子,一個個裸露著上半身的女人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表情闖入你的視野時,你會驚詫于昀蹊熾熱的情緒和神秘的感受,領略到昀蹊對藝術的獨特感悟。不知什么原因,昀蹊在完成了《西山云》系列之后的幾年間,再沒有新的作品問世,關心他的人為此都感到十分納悶。后來才得知,他原來幾年的沉寂讓他重新洗了一次牌,2000年后,竟玩起了都市水墨。按他自己的話說:住在城市這么久了,再畫那遙遠的原始農村題材難免有些造作,身邊的人和事天天刺激著你,不是讓你精彩就讓你無奈,我們早已蛻去了古人的那份心境。近幾年里,昀蹊先后創作了《城市空間》系列、《閨中密友》系列、《浴室》系列、《霓虹燈》系列。作品一改過去的表現手法,水、墨、色交融所形成的效果顯得更加隨意。男人、女人成了這一時期創作的主題,昀蹊在作品中體味自己的精神活動,在靜默中聆聽內在需要的呼喚,表現一種自由、浪漫理想的情愛生活。畫家的心靈在不斷撞擊之后,其對愛的渴望更加強烈,毫無疑問,昀蹊在經歷過較長時間的孤寂之后所爆發出來的創作欲望絕不可小視。昀蹊是一個怪異而又充滿智慧的人,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平常的話語,都會給你帶來歡笑,一旦真心投入創作就絕不會罷休,只要創作的欲望不減,好的作品就會源源不斷創作出來,他身上的故事就會延續下去。
楊國平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