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慶》

《紅河》
“以前很多中國著名畫家都到東南亞辦過展覽,但最近幾年中國藝術品的價格實在太高了,中國藝術家的身影都很少看到了。”正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近年來的爆發性繁榮,令東南亞藝術家反過來到中國尋求市場。而作為中國的收藏家,在中國繪畫全面升溫的情況下,對東南亞藝術板塊的成長性也非常關注。近年來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均開設了東南亞藝術專場,不斷刷新拍賣紀錄。雖然東南亞藝術的升值潛力還有待市場檢驗,但現階段其價格優勢還是吸引了不少藏家的關注。
東南亞藝術板塊啟動
東南亞藝術板塊的啟動,要歸功于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這兩大拍賣行近年來不斷推出的東南亞藝術專場。就在上個月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上,“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專場的總成交額過億元。這個專場已經成為了近年來香港蘇富比大拍的“例牌”,2012年秋拍的時候,還以總成交額1.21億港元的成績,創下該門類拍賣的世界最高紀錄。在香港佳士得近年的春拍上,多位東南亞藝術家的作品成交價也刷新了個人成交紀錄。
盤點目前東南亞藝術單品世界成交紀錄時我們發現,其紀錄的保持者是印尼華裔畫家李曼峰,其作品《年豐人壽》去年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拍出了3426萬港元,這一單品價格遠遠低于中國很多畫家的個人作品成交紀錄。
馬來西亞華裔畫家蘇志輝前幾天第一次回到中國,十年前他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地舉辦畫展的時候,經常遇到中國著名的畫家,但最近幾年,中國藝術家的身影在東南亞越來越少了。“中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如果按照國內的定價,在東南亞根本賣不動,中國繪畫的價格為什么這么高?我們都很好奇。”
而丘瑞河、何四榮、巴拉曼、蘇志輝在廣州舉辦首個東南亞藝術展,也折射出爆發性繁榮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東南亞藝術家前來掘金。
東南亞藝術升值潛力有待檢驗
但對東南亞藝術的前景,不少業內人士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廣州本地一拍賣行的藝術總監就表示:“東南亞板塊的升值潛力有待市場的檢驗,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東南亞藝術專場,買家來自全球各地,其中香港和臺灣的藏家對東南亞藝術比較感興趣。而中國大陸的買家更熟悉大陸的藝術家,很少人愿意投資東南亞藝術板塊。所以到目前為止,國內的拍賣市場仍沒舉辦過一場東南亞藝術的拍賣會。”
在這種情況下,上海、廣州、東莞等地的一些畫廊,開始做起市場培育的工作。上周在廣州開業的Pipal Gallery畫廊,就把第一個展覽鎖定為東南亞藝術。其藝術總監李漢濤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歐洲藝術相比,東南亞藝術跟中國更加接近,更容易被理解。”
中國畫藏家張先生就是試探性地購買了一些東南亞藝術家的作品,在他看來,東南亞藝術家們在市場和國力都并不強大的環境下,反而得以踏實地探索自己的藝術語言。背靠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理風貌造就了東南亞藝術家奔放、絢麗的色彩形式,粗獷狂野的筆法運用勾勒出了東南亞各國的熱辣風情。最重要的是,東南亞藝術品的價格相對較低。
張先生表示,中國當代藝術價格的飆升,跟中國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大脫不了關系。如果看好東南亞各國未來的經濟走勢,那么可以配置一部分東南亞藝術品。“無論收藏哪個國家的藝術品,首選肯定是一線名家的精品。有成長性的畫家作品,大多出現在東南亞的大型展覽上(如雙年展,三年展以及美術館展覽),多看展覽就是了解東南亞畫家的好方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