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貴在創新,德龍君作畫率性而有新意,無論取材、畫面結構的營造,還是筆墨語言都能不拘陳法,直取造化,故而得天然之意趣,生氣盎然。然而,中國繪畫中的詩性追求、意境表達的傳統卻得到了繼承并有自己的闡發,尤其是在調和心象與視像的矛盾方面做了有效的努力。給中國畫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倪建林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劉德龍的畫試圖解決三類問題。
第一類,關于水墨語言問題。他以礦泉水瓶為媒介,通過對若隱若顯的形態進行水墨“處理”,形成另一種視覺節奏,不同于傳統,不同于抽象,也不同于哲學預設。水墨暈染間有理性的“手段”,似在尋找一種言說的方式。
第二類,關于畫面趣味的設置。“游魚”系列多為此類探索。他想借魚的靈性,在游走間與解逅的對象發生趣味關聯,從而引起觀者的共鳴。中國畫承載“趣味”一直是個傳統,但“文人之趣”統攝了傳統,觀三五幅便倦,理當突破。
第三類,是“借物”沉思。比如“靜物組合”,多選擇書畫文玩關聯物品:字帖、畫冊、毛“筆、墨錠、顏料、紫砂壺、手捻葫蘆……組合后別有一種意味,雖然也屬于表現趣味的一種,但那是“擺”的物件,有畫家的思考與所指。
三類問題分別在不同作品中各有側重地摸索著,但常常又都包含其他兩類的影子。其實,當代中國畫的演進,就應該順著這些問題去探索。可見,劉德龍是個有想法的青年畫家。我期待著他更多的好作品。——顧平 教授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
德龍敏而好學,性淡泊,愛靜居,喜新不厭舊。繪畫每每平中見奇,清新淡雅而別具趣味。江南氣候宜人,底蘊深厚,德龍生活其間,對“水”別有感悟,愛水的清澈、自由、無形,以筆墨營造水中自然之趣;又以礦泉水瓶的形式表現水的人工生態,反思當下人的生存方式,令人深思,印象深刻。——朱凡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著作權維權辦公室主任
源道心以敷章,研水性而設墨彩。持人情寫形相,弄玩味體技藝。野而有序,傳承不固。近不惑而能喜新,尋自我而不自守。此吾所感德龍君之象而寫之。——裘國驥 一級美術師 曾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無錫市美協副主席
新與舊、土與洋,古與今在這個時代中相互沖撞、交織,沖刷著每個人的神經,如何選擇成為每個藝術家必須面對的問題。德龍在時代的大潮中應該同樣經歷過一番驚心動魄的內心掙扎,他愛傳統、愛現代、愛生活、愛藝術,最后以筆墨方式將其轉化于頗具傳統文人雅趣——竹、石、魚、蟲的表達之中,清晰展現他對當下的思考與認識,難能可貴。——王洋 無錫書畫院院長,無錫美術館館長
德龍為人謙和,對文化藝術的傳統向往不已,內心深處卻極不安分,時時騷動不已。他對許多領域都有興趣,感受紛繁,浮想連翩。所以,他的藝術觸角四面出擊,攤子鋪得很大,有時引來朋友們“過雜”的質疑。
其實,這正是年輕時的好狀態,是自然真實的青春,也是飽滿充實的青春。不定型,不斷在探索中,有點生澀,有點不成熟,才有發展的希望。
我覺得“澄懷味象”是遠大的理想,而非今天最切近的定位。今天的德龍,肯定還在糾結中,除了對現實的關注之外,面對文化傳統,就有中國的`西方的`古代的`現代的……都在一一考察,清理頭緒,消化吸收,融合再造。德龍已有了令人驚奇的成績,但他志向遠大,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奇。——薛金煒 常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德龍從藝,轉益多師,視野開闊,涉獵廣博。于國畫、油畫、設計和陶藝均小有建樹,今后的發展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和多種可能性,期望他能有更大的建樹。——華強 教授 常州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好友德龍,聰明、勤奮,有藝術見識,且思維新穎,意志篤定。除醉心于中國畫外,尚對壁畫、油畫、書法、藝術理論、平面設計、陶瓷等諸領域都有探索研究和實踐。成績不菲,不容小覷!這在當今青年畫家群中是難得的才俊之一。因為,藝術上單打一是很難有出息的。其綜合實力的體現將為他日后光明的藝術前景奠定厚實的基礎。
德龍的水墨畫繼承中國畫詩意的傳統,這在其作品《魚水系列》、《以古為師系列》、《大象無形系列》中可見其師古人之心重于師古人之跡。淡雅的筆墨里雖然有八大、虛谷的韻味,但增添了現代設計的元素,以及他自由的情懷;而《寫生悟道——書房雅趣系列》則用寫實手法對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進行解讀、闡釋;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現代水墨系列》——礦泉水瓶組合,抽象的黑白構成意識強烈,在我看來,瓶子的肖像即人的肖像。每一只瓶子的端正或扭曲,充實或空虛具有不同的意義。如滿瓶不溢,半瓶咣當,就內涵而言,不就是人格的體現嗎?此外,凈化環境、保護環境的全球意識,以及呼喚心靈清澈,關注民生,使這組作品也具備了當代繪畫的精神性。——趙思有 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會員
認識劉德龍兄有年,對他的藝術創作之勤奮和學術理想之堅持由衷地欽佩。他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走的是一條不溫不火、張弛有度的道路,取法高古、格調純正,有許多當今其他畫家所不具備的優點。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教師和研究者,德龍兄能夠對藝術創作的規律進行理論的思考與提煉總結,善于把握藝術創作的規律,對自己的藝術實踐有非常敏銳的觀察與判斷。他對自己的創作實踐有清晰的目標,知道自己的路該往哪里走,也知道什么是一個當今藝術家成功的標準,這些都保證了德龍兄在藝術之路上不斷斬獲。在最近幾年來,德龍兄的藝術創作屢次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各種全國性大展,得到美術界的普遍關注與肯定。值此次個展之際,我衷心祝愿德龍兄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取得更大的成功。——祝帥 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70后的一代畫家有著完整的學院教育經歷,因此他們具有扎實的繪畫技術基礎,全面的文化藝術素養。他們不但對西畫的造型和色彩有著科學而敏銳的觀察和認識,還對中國傳統書畫的筆墨與理念有著全面而深入地錘煉和探究。因此,這一代藝術家是最不可低估也是最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對象。劉德龍是70后畫家中的佼佼者,他不只是具有扎實的藝術創作基礎,對傳統筆墨進行過長期而深入地探索,并且憑借他對繪畫的現代性與主題性的深入思考和獨特見解,能夠匠心獨運,在不同時期創作出具有自己獨特面貌的藝術作品。在眾多優秀的畫家中,因為他的天賦和努力,使得他的藝術作品有著強烈的“辨識度”,不只是“好”,而且個性鮮明,絕不雷同。這是我對他的作品最贊賞的一個方面!——蘇金成 博士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
我喜歡的游魚,是從八大的筆下游出來的,是從德龍兄的筆下游出來的。可數的游魚,透皺的怪石,參差的水藻,人不知魚之樂,卻很向往這種空游無所依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人生一世,有太多的牽掛,太多的割舍不下,詩人會思考這些,所以詩可以跨越時空撥動閱讀者的心弦。能夠去關照內心的畫家卻少之又少,我以為八大是,德龍兄也是。在萬籟岑寂之時,展一卷德龍兄的性靈之作,你會發現畫是無聲詩,可以用心去賞讀的。——葉康寧 博士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德龍是個實踐派,他的畫具有很強的實踐色彩。實踐與實驗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有重點、有規劃,用行動足跡踏出新路來,方向不偏離,是為正道;而后者突出求異,力圖打破常規,劍走偏鋒,是為曲徑。正道之路一馬平川,但征途遙遠;曲徑之門望眼可及,但艱險崎嶇。
德龍畫畫,能工能寫、亦古亦今。工者,不全取古法,破線取墨,見物而肖形;寫者,筆墨施新法,異中求易,托古而味新。是故,可墨、可色,可濃、可淡,可中、可西,可古、可今,皆成他法。——劉梓封 策展人 藝評家
在集中呈現德龍兄對水墨題材把控和掌握的“澄懷味象”所陳作品中,我最喜的還是“魚水系列”,這也是我最早在網絡接觸德龍兄妙墨之始。自莊周與惠施濠梁之辯以來,“魚水”便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母題之一。與傳統和民間繪畫中“魚—玉”之變導致的富貴氣息不同的是,德龍兄筆下的游魚給人更多的是安逸、幽靜的意味,在米珠薪桂的當下,且容下了這些許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理想追求。這既是德龍兄所追求中國傳統美學內蘊的所在,也是我讀到的他筆下游魚之樂之所在。
陳劍(湖南師范大學裝潢設計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