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丁觀鵬作品《放鶴圖》

清戴信繪,馮文尉楷書

明文徴明作品《溪山水閣》
“扇舞清風—湖州市博物館館藏扇面精品展”正在深圳博物館新館二樓展廳舉行,展出的118幅精品扇面是從湖州市博物館歷年收藏的500余件明清名家扇面之作中遴選出來的。湖州市博物館為何能珍藏如此數量眾多的扇畫精品?扇面在歷史發展中經歷了哪些演變?湖州市博物館副館長周穎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扇畫收藏湖州為之最,只因中國半部書畫史出在湖州”—
“兩宋”實物不到十件
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研究部王曉春認為,此次展覽呈現了扇面書畫精品的文化價值,具有珍貴難得的藝術觀賞性。王曉春說:“首先,此次展覽比較完整地概括了明清扇面書畫藝術的特點,題材兼有山水、人物和花鳥等,藏品出自文徵明、惲壽平等名家。其次,從某種程度上講,明清時期書畫的最發達地區是江南。作為江南書畫的重地,湖州市博物館收藏的扇面很多都出自江南地區的畫家之手,帶有明顯的明清江南書畫的特色。”
據王曉春介紹,根據考古發掘資料,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把比較完整的繪畫圖案或者書法呈現在扇面上始自宋代以后,紈扇’即‘團扇’,宋元時期‘紈扇’盡管還占主要地位,且更多樣化,但同時也出現另一新品種‘折疊扇’,也就是‘折扇’,一般認為是北宋初從日本、高麗傳入的。南宋時,‘折扇’生產已有相當規模,但扇面有畫的傳世實物連同圖像反映、畫錄記載,‘兩宋’總計不到十件,元代更少。宋元時期的折扇也只出現于小市民手中,還不曾為文人雅士所賞玩,因而尚未成為書畫家創作的對象。”
明清時期得以繁榮
王曉春表示,“扇面”作為一種越來越強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明代以后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明代以后,無論是折扇產量,還是扇面畫的創作題材和藝術水平,都比之前要提高很多,而且越來越被當時的文人所認同,不僅當做一種休閑工具,還成為一種身份標識。”王曉春說,“扇面作為一種創作形制獨特的書畫形式,不僅跟以往手卷、立軸等形式皆不一樣,還有自身一套藝術表達規律,比如扇面要求書法和繪畫的和諧配合,這就是它的獨特規制的體現。因此,在明清時期,扇面這種書畫藝術表達形式可以說是豐富了中國書畫的面貌。”
談及對扇面書畫的品鑒層面,王曉春建議,觀眾在觀展的過程中,主要看在扇面這種特殊形制中所包含的傳統中國文人畫的表達方式,“以前立軸的山水畫作所表達出來的山水意境或者筆墨趣味,同樣在扇面這種形制里是根據一定的審美標準和角度得以表現。所以說,從欣賞展覽的角度來講,我們還是要秉持一種對于傳統山水,尤其是明清時期繪畫和書法的審美標準和邏輯去看待作品,扇面只不過是多添了一份趣味而已。”
王曉春介紹說,展覽中有幾把“成扇”展現,“有使用功能的,也有放骨的,這樣立體性就更強了。因為當手搖扇子,這種搖曳的動作里所產生的畫面在空間飄動的感覺,與靜靜掛在墻上的一幅畫,欣賞感覺是極為不同的。”
半部書畫史出在湖州
周穎表示,湖州歷代書畫之風頗盛,人文氣息非常濃厚。在湖州生活過的書法家、畫家很多,如三國時期的曹不興、曾在湖州為官多年的王羲之和元代趙孟頫等人的書畫對后世影響極大。
周穎說:“有一句話是,‘中國半部書畫史出在湖州’,可見湖州的書畫歷史非常悠久。湖州正好處在‘吳文化’與‘越文化’的交匯之處,其地理開放和兼容并蓄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一代富甲天下的‘湖商’。從明朝中葉開始,湖州人靠養蠶和經營絲綢,當地老百姓生活富庶,那么受過教育而有文化的人喜歡收藏,湖州隨著出現了很多收藏家,因此湖州民間收藏以明清書畫居多,扇面是我們的收藏特色。”
扇,最早稱“翣”,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文人畫扇,發于唐宋,盛于明清。據周穎介紹,此次在深展出的118幅精品扇面是從湖州市博物館歷年收藏的500余件明清名家扇面之作中遴選出來的,其中尤以‘吳門四家’之一文徵明為代表的一批明代書畫家的作品最為珍貴,又以清末崛起的海上畫派名家作品為大宗,“湖州市博物館收藏歷代書畫達3000余件,占館藏比重非常大,書畫收藏是湖州博物館的一大特色,而明清扇面又是書畫藏品中的精品。”周穎說,“明清書畫在當代來說,藝術價值相對較高,現在博物館還能保留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扇面書畫,已經很不容易了。”
展現江南“柔”性
周穎認為,這次展出的扇面書畫精品的作者雖然不全是湖州人,但能反映出湖州作為江南水鄉的“柔”性。
周穎說:“書畫一般都是大件作品,要么是‘立軸’,要么是‘手卷’,但在扇子上面表現出來,顯得比較獨特。加上湖州地處江南,扇面書畫凸顯出的藝術氣息與湖州的文化氣息很是般配。因此,扇面書畫的藝術價值基本有兩大特點,一方面體現在作畫方式上的‘唯一性’,相較于宣紙,如果錯了可以重來,但在一張扇面上繪畫肯定要一氣呵成,不能隨便改動;另一方面,扇畫的尺寸也是固定,因此藝術價值相對高一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