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大藝博的青年藝術家大多數都是當年畢業的美術專業學生,他們初涉社會面臨獨立的創作與全新的生活,他們或居于漸成氣候的城市藝術區、學院的工作室,或居于鬧市的街巷小區之中,但不管他們走到哪里,他們都會帶著自己的創作一路同行。這些小小的創作天地,有的甚至不能叫工作室,但有藝術的理想有理想的創想,這里就是藝術之花綻放的地方。他們坦白,他們擁有對未來的憧憬,他們徘徊,他們不忘青春的直面與執拗。大藝博帶著傾聽的心,走進這些青年藝術家的工作室。
“小時候我的夢想就是當一位畫家,大點的時候想當一位優秀的畫家,長大后就想當著名的畫家,更大的時候應該就想當一位著名的藝術家了。”
2011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曾參展2012年首屆大藝博,今年是第二次參展。
工作室地址:上海寶山區

1. 能先簡單說說你自己嗎?
我是蘇宗輝,1989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個小縣城,我從小就對畫畫充滿興趣,平常喜歡在墻上涂鴉,亂涂亂畫,從三年級后的每個暑假我爸媽就讓我到當地一個退休美術教師家里去學畫,當時也只不過是學學簡筆畫,簡單素描而已,也不是正規訓練,直到初三的時候,家人就考慮讓我往美術這方面發展,從那時開始,我就開始接受較正規的考學訓練,最后經過努力考上了中國美術學院,在這充滿濃厚藝術氣息的美院里開始了我的藝術生活,4年的本科教育結束之后也沒急著找工作就繼續深造,現在還是一名在校研究生。

2. 美術學院的學習經歷,對你的藝術之路有什么影響?
經過幾年的美院學習之后,首先我的藝術眼光上升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層次,這對我做藝術創作是最起碼的標準。一個藝術家的眼光十分重要,這關系到他的審美取向、品味問題,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格調,一張畫的格調如果不高的話其他就沒什么好說的了;其次是我的手頭功夫變得更扎實了。高的眼光,好的審美取向沒有好的手頭能力也不行。最后就是讓我比較清楚的知道作為一個畫家,一個藝術家應具備什么樣的綜合能力,我覺得國美的校訓寫得很好,就是才情,學樣,人品,志向,居敬,守勤,近思,篤志。這些對我以后的藝術道路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3. 你用什么標準評價藝術,或者你希望別人用什么樣的標準評價你的藝術?
藝術的標準我認為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因為藝術是很難用一個標準去衡量,去界定的。我比較喜歡藝術家的真實,把內心深處的想法,感受充分的表達出來,很多時候我不大會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別人的眼光其實對一個藝術家來說不是特別的重要,關鍵還是看自己想要什么,其實我覺得自己的真實感受有時也是一種標準。

4.藝術和生活的關系,藝術家理解的藝術和個人生存、個人身份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歷史的關系中,也就是說歷史性很強,或者說個人身份更多的是體現在這個關系當中?還是建立在生活經驗、經歷之上?
很多人都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覺得真是這樣的,我的很多創作靈感是來源于自己的生活經歷或者說是一種生活感受,把自己的內心世界,自己的一種真實狀態通過某種方式表達出來,好的藝術最終是走向內心的。

5. 學生階段創作的現狀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
小學生到大學生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在不斷的學習,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很多方面也不成熟,從想法,從心理,從畫面都在不停的調整,都在朝著預定的方向去行走。階段的積累,不成熟可以讓我有更多的空間去發展,不斷的努力肯定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6.你對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小時候我的夢想就是當一位畫家,大點的時候想當一位優秀的畫家,長大后就想當著名的畫家,更大的時候應該就想當一位著名的藝術家了,再大的時候……

7. 許多藝術家都會將自己與另一個領域的身份聯系在一起,比如沃霍爾(Andy Warhol)與商業,博伊斯(Joseph Beuys)與薩滿教。巫師、圣愚、以及先知,你更希望傾向于藝術家與哪個角色相關,還是藝術家這個身份足矣?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我也曾想過這個問題,但我還是更傾向藝術家這個身份,至少目前是這樣的。其實我更喜歡各方面簡單點,純粹些,這樣會比較輕松,自由。

8. 參加大藝博有什么感受?
大藝博是一個非常好的藝術平臺,在國內還是做得非常專業的一個藝術機構,也能給我們這些青年藝術家展現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機會。大藝博里面有很多豐富的資源,專業的學術知識可以學習和參考的,也有很多展覽可以去參與,同時通過大藝博可以跟一些藝術家進行交流,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創作作品通過某種方式更好的展現出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