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大藝博的青年藝術家大多數都是當年畢業的美術專業學生,他們初涉社會面臨獨立的創作與全新的生活,他們或居于漸成氣候的城市藝術區、學院的工作室,或居于鬧市的街巷小區之中,但不管他們走到哪里,他們都會帶著自己的創作一路同行。這些小小的創作天地,有的甚至不能叫工作室,但有藝術的理想有理想的創想,這里就是藝術之花綻放的地方。他們坦白,他們擁有對未來的憧憬,他們徘徊,他們不忘青春的直面與執拗。大藝博帶著傾聽的心,走進這些青年藝術家的工作室。
“我覺得是我把東西擺在那里,觀者能閱讀到一點東西并繞一圈略有所思我就不勝歡喜了。”
2013年本科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同年保送研究生;曾參展2012年首屆大藝博,今年是第二次參展。
工作室地址:天津市河北區

工作室留影
1.能先簡單聊下你的生活?
我是個隨遇而安的人,性行比較淑均吧,偏平和寡言,平日里一般都鉆在工作室做版,有朋友說,你應該出去運動運動,不然體質會下降,我說我們做版畫的過程就是最好的體力鍛煉,因為制版,印刷,托裱各道工序都是自己來做,活動的其實挺開的,哈哈。不在工作室的話會利用空閑時間出外游走一番,或遠或近,看這看那,換換腦子,找找新鮮感。偶爾看點文學方面的書,尤其是民國一些先生的作品,沈從文、汪曾祺、梁實秋、老舍先生等等,之所以愛看他們可能是因為他們文字里流露的那種民國風度和人的“格”。版畫的一些工序的制作也需要時間去等待,所以我每次都會在工作室的桌子上放一兩本書,得空就看一看,開卷則有益嘛。最近在看木心先生的文學回憶錄,木心先生的博聞縱觀東西兩千年,但是他卻一直堅稱自己所有的知識全是來自于26歲之前讀完的一個小書齋,我輩自愧弗如。最近這一年,在云南支教,感受這里的風土人情其實也很有意義的,一年以后回去繼續讀研究生,可能在創作上會產生一些新的東西。我認為一個人的藝術修養和知識的深度是分不開的。

飛塵烤版

上瀝青堵版防腐
2.美術學院的學習經歷,對你的藝術之路有什么影響?
在美院的學習不光對于藝術這條路,對于我這個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美院里天南海北的朋友湊到一起,各種意識的碰撞糾葛,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距離京城比較近,皇城根下,看個展覽什么的也方便,氛圍很好,始終能在這個環境里忙這忙那還是不錯的。我認為藝術只要一直在做,就沒有失敗可言。而且天津相對于北京更安靜平和一些,更能讓人靜下心來畫畫,不能說絕對的心無旁騖吧,但也能專心的去深究一些東西。藝術是需要時間和經歷厚積薄發的,當然也有天生感覺極好的原生態藝術家,但那是極少數,我們大部分還是凡人嘛,需要一點一點的努力。我不敢妄自評議學院與非學院藝術的分歧及孰是孰非,也許各有各的堅持吧,中國搞當代藝術的絕大部分都有著學院教育的背景,而學院里也能有“騎墻”的邊緣化藝術乃至充滿觀念性的藝術形態。

3.馬蒂斯認為“藝術應該是把安樂椅”,應該讓人舒服,這可能是藝術追求美好和安慰最好的表達。但另一種藝術家,比如蒙克,他揭露人的真相,就是病態,恐懼,仿佛整個人類靈魂的精神肖像。其實美好和真相,安慰和批判本來是藝術的兩面,是統一的,現代主義之后似乎不再統一,分作兩個陣營。當代藝術,基本站在批判的一邊,缺少真正能安慰人的藝術。在你的眼中,藝術是什么?
我認為藝術是比較個人化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天賦異稟,每一個人,我想,都可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為了符合外界的眼光,為了看起來正常,都努力克服了,但是也同時毀了自己的異稟。藝術家應該是保存赤子之心的一群人,馬蒂斯的藝術產生于他的生活的優裕,蒙克的藝術來源于他不幸的童年。我認為一個人藝術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是在自己曾經和現在的認識基礎上產生的,或者是對往昔記憶的回溯,或者是對當下生活的感悟,因人而異。我認為我的作品可能來自于我少年時的記憶。年少時期比較孤,拿以前的話說就是比較孑立,上高中時看的書比較雜,而且不會梳理,沒有選擇的接受,現在想起來當時可能還有點心理思辨期的味道,人木木訥訥的。所以影響在創作上可能會透露一點溫情,一種渴求,一點點自娛自樂的關懷,這個是抹不掉的,如果我刻意去掩飾這些,使自己的作品顯得多么批判,多么的橫眉冷對千夫指,就不真了,觀者一眼就能看出來,做不得假。至于到底想表達什么,這個也見仁見智吧,作品可能是發問或者是引導。我覺得是我把東西擺在那里,觀者能閱讀到一點東西并繞一圈略有所思我就不勝歡喜了。

均勻烤版
4.說一下你所在城市的藝術社區,藝術社區對你來說重要嗎?
我大部分在學院里,接觸的也是老師和同學,有些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很讓我受益。
也有些社會上的朋友是做其他專業的,交流起來也很有意思。從精神和思維的層面來說,藝術也是哲學的一種形式,而哲學可以解釋很多問題,所以理論上做藝術的人應該和任何行業的人交流起來都可以暢通無阻的。比如我有個朋友就是做實驗物理的,我們也經常聊,互相有啟發。有個荷蘭版畫家名叫埃舍爾,他做的版畫構思非常巧妙,其實他是個數學家,他的朋友形形色色,各個領域都有。藝術社區或者說這個大圈子對于我還是很重要的。相較于北京、上海等地來說,天津的藝術社區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影響力都相去甚遠,對于這個城市的藝術引領作用非常有限,如六號院藝術區,既沒有吸引大批藝術家進駐,也沒有介入當代藝術的學術領域,基本上就是起到提供展覽場館的作用,名不符實,我們美院的學生一般都去北京的一些藝術社區走得比較多,因為在那邊可以看到各種最新的展覽,了解最新的藝術動態和信息,這對于開闊視野很有好處,也是對學院學習的一種補充。

刻木口

手印木口
5.藝術家的角色是創造完全新的東西還是更專注于自己的思想和技術?
應該求新,但不用刻意求新,或者停留于表面的新,求表面的當代,那樣就成趕潮流了,新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好的,舊的東西也不一定就不好,藝術的好壞不能完全靠新舊去衡量。很多人說徐冰先生的作品有“夫子氣”,他也不避諱,因為他從小成長的就是一個書卷氣極濃的環境,耳濡目染,所以他做出來的東西就應該是這樣的。還是應該專注于自己的思想,技術是必備的手段,其實有時候技術到了一定的極致,那也是一種境界,也能引發出相應的思想和觀念。引用徐冰先生的話就是這個人的質量就隨之很高了,一個高質量的人去做其他任何事情,他都會做的很好,或者說肯定是良性的。專注于自己的思想,不斷的認識自己,認識事物,認識社會,在此基礎上去尋求新的技術表達,這樣創造出來的東西是在骨子里新鮮的,而不光是臉皮上的新,才可能對于社會有一些新的提問和審視。

做石版
6.你怎么看藝術的形式和觀念之間的關系?
這個問題很宏大,我也是就自己的創作實踐淺談一下,我認為兩者缺一不可,觀念是形式的先導,形式是觀念的載體,再超前的觀念也必須依靠一定的形式展現給受眾群體,形式不僅僅是指架上繪畫的構圖、造型、色彩等,戲劇、電影、舞蹈、音樂等等藝術形態都有著各自形式運用的規律和要求。如戲劇的舞臺布局,場景燈光,服裝道具,電影中的分鏡頭、拍攝角度和用光的選擇,音樂中的節拍、旋律、音階、音調的變化等都是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是為了表達特定的觀念內容而有意為之的。裝置藝術則更能體現形式與觀念的關系,裝置的空間、聲光、材質、色彩等等,都是為要表達的觀念服務的。觀念是先于形式的,以觀念為指引選擇的表現形式我認為才是有針對性的,如果只是為形式而形式的話,作品會很空洞乏力。我自己在創作中往往是有所感,進而有所思,以至于畫稿一吐胸中意氣,但是這樣純感性的稿子是經不起推敲的,還得在形式上反復修改、調整,有助于表達的增強,無用的減弱,甚至在上版制作以后還在反復的推敲,而版畫這種媒介幾乎是不可逆的,制版的深入過程中有時候需要將錯就錯,結果可能反而作品的形式更具有意外的美感,對于觀念的表達又衍生出一個寬度,有些類似于“異質同構”的味道。

飛塵間留影
7. 參加大藝博有什么感受?
感謝大藝博能給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后進多一些展示自己的機會,認識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南海北之間能通過作品互相結識,也不失為一種緣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