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琉璃藝術大師 李慧同
內畫,又稱內畫鼻煙壺,是一種具有獨特技法的工藝美術。它以圓、扁、方、長、棱、梯、橢等型的琉璃水晶料做壺胚,把竹簽一頭削尖弄彎,制成鉤形的細竹筆,蘸上顏料,由瓶口深入壺內,在一方寸大小的壺壁上作畫。清咸豐年間,北京藝人首創鼻煙壺的內畫藝術,在一方寸大小的壺壁上作畫,一經問世就轟動社會。光緒年間,博山商人去北京行商,帶回內畫藝術,博山藝人精心研究,逐漸形成了內畫藝壇上的山東畫派。
鼻煙壺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如今的鼻煙壺雖然失去了實用功能性,但是藝術價值與日俱增。它將玉石、琺瑯、水晶、瑪瑙、瓷料等與繪畫、書法藝術結合,成為工藝品中的一朵奇葩,被視為珍貴文玩,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不久前已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密州出獵》
“內畫不是工藝品,而是藝術品”
早在2008年,就已領略博山內畫作品《奧運內畫壺》的藝術名聲,這部成功體現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北京奧運會主題藝術精品,也讓一向低調的內畫藝術得以綻放。
人們在為這部作品所驚艷的同時,也為這部作品的作者傾倒,這部筆觸精妙的作品居然出自一個雙耳失聰的殘疾人之手,他就是中國琉璃藝術大師李慧同。
于方寸的壺中,只用極細的筆,就將山水大美、古典歷史、甚至于西洋文化鐫刻壺中。僅是這技術難度就已讓一般人望而卻步,更何談長年累月地孜孜創作。“畫內畫,不比傳統筆墨畫,它無法揮毫潑墨、更談不上汪洋恣肆。做內畫,需要極大的耐心,除了坐得住,更要經受得住貧窮、耐得住枯燥和寂寞。所以,我們這行,不愛它,是干不下去的。”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李慧同,雖然表達吃力,但是談及內畫藝術,他話語不盡,特別強調的地方,他還會用筆寫給你看。
在李慧同的工作室,擺放著琳瑯滿目的內畫壺,題材廣泛,既有中國古典,也不乏西洋風格,構圖嚴謹、墨彩豐富、線條有力、人物惟妙惟肖。
一個以《水滸傳》中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內畫壺,吸引了筆者。這副精美之作,需要畫多久呢?李慧同用手勢作答,七天。方寸的畫,壺中人物也只有簡單兩人,就需要七天時間。而現在國內市場上很多精美的內畫壺只賣幾百元!“內畫不是工藝品,而是藝術品”,他反復地強調,“只有融入創作,才能稱得上是藝術”。而那些用貼畫來代替親筆繪畫的鼻煙壺,根本代表和體現不了內畫真正的藝術魅力。

《孝婦顏文姜》
懷赤子之心攀藝術高峰
在博山,像李慧同這樣畢生從事內畫藝術的大有人在。在李慧同的工作室,一組以水墨山水為題材的鼻煙壺被放在展架最顯眼的位置,“這是我徒弟孫紅偉創作的。”李慧同得意地告訴筆者。
據孫紅偉講述,在她剛入行時,最困難的時候首飾盒一天畫三個,一天只能掙到15元。而現在,隨著內畫藝術品市場價值的攀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收藏,一壺千元已經是最低價,好的作品已經可以賣到幾萬元了。像李老師的一件作品,有人出價60萬老師仍舍不得出手。像李慧同這樣的國家級琉璃藝術大師,即便高價,也是一壺難求,常有收藏愛好者不遠千里來慕名求壺。
中西繪畫技法在李慧同那里是融會貫通的,現在的李慧同更傾向于古典歷史題材,“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李慧同喜讀古書,他要做的也是將亙古不息的傳統文化通過內畫藝術表達出來,“我們內畫和紙上作畫技法不同,但是在精神表達上是一致的。”李慧同認為。“內畫藝術是很苦悶的,很多年輕人都承受不住。跟我學過內畫藝術的學生有百余人,可真正能堅持下來畫的也只有區區幾人而已。”對于內畫藝術的傳承問題,李慧同表示出擔心。
采訪臨末,李慧同再次強調,“不要關注我的身殘志堅,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內畫藝術本身的魅力。”在李慧同身上,我們能感受到博山內畫藝術大師們的赤子之心,正因如此,博山鼻煙壺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散發著非凡的藝術魅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