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一直處于生存邊緣的藝術衍生品市場一夜之間仿佛煥發出無限生機——中國首個藝術衍生品展示展覽平臺紅坊沙龍ADC于10月20日在上海寶山區正式對外開放;11月15日,首屆西湖國際藝術衍生品產業博覽會即將開幕;新東方聯合創始人之一的徐小平投資的藝術品電商平臺也正在集合大批藝術商品籌備上線。與此同時,青島地區的藝術衍生品也以一種親民的姿態,開始走進大眾的視線。這些充滿創意的藝術衍生品的推出,標志著過去總是被冠以“高端奢侈”標簽的藝術品,逐漸滲透至普通百姓生活中。
文化現狀
衍生品逆風上揚20%
藝術品衍生出來的商機到底有多大?文化部最近發布的《2012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為1784億元,同比2011年下滑15%,但其中的藝術授權品、藝術復制品、藝術衍生品交易總額為180億元,相較于2011年,逆風上揚20%。
數據顯示出中國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趨勢——藝術市場交易總額下降意味著市場正擠干泡沫,行業調整,市場回歸理性;而藝術衍生品等市場逆風上揚,則反映出藝術越來越貼近百姓。而據歐洲藝術基金會報告測算,2013年中國內地的藝術衍生品市場潛力在300億美元以上。如此具有潛力的藝術衍生品市場,在今年終于引起了中國商人的注意,將目光投向了前景可觀的藝術衍生品。
本土現象
藝術展覽狂推衍生品
從事紫砂藝術傳播的北京紫砂藝術館館長趙炎帶領團隊創作的藝術衍生品和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在青島金石館推出的紫砂藝術展上,其展出的作品讓不少人流連其中。“在人們傳統的觀念中,對紫砂壺有很深的印象,但紫砂不僅能做壺,還可以做各種藝術品,包括佛像、香爐等。”趙炎告訴記者。近年來,他與團隊共同打造了體態各異的紫砂佛像、花瓶以及與傳統意義上紫砂壺不同的創意紫砂壺。記者在現場將目光停留在一把名為《且停亭》的紫砂壺上,這是趙炎團隊看了于丹作品《且停亭中且停停》深受啟發而創作的,壺以浙江蘭溪取名“且停亭”的亭子形狀為造型,寓意人生路漫漫,要以從容的生活姿態踏上旅程尋找自我。“來我們公司宜興的創作基地參觀時,于丹本人對這把壺都喜歡得不得了,還自掏腰包買了十把送朋友。”此外,趙炎團隊還從鋼琴家郎朗演奏的三角鋼琴中獲得了靈感,創作的以鋼琴為造型的紫砂壺也頗受藏友的關注。
“從未來藝術市場發現走勢來看,藝術衍生品是大眾收藏的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價值鏈。”著名書畫家、藝術評論家宋文京告訴記者。他近期在天麒閣舉辦的個人書畫展中,就已經將書畫手繪于瓷器上形成別致的藝術品。他同時認為,做好一件藝術衍生品,不光是藝術家的事,它需要實現藝術原作與創意交融的二次創作。
愛屋及烏
衍生品要有“明星”屬性
據了解,藝術衍生品從屬于藝術市場中的三級市場,是以藝術家的作品為基礎而開發出來的消費品,藝術品與其衍生品之間的關系,是“屋”和“烏”的關系。愛屋及烏,衍生品需要借助于藝術家、藝術品的符號價值而存在。王羲之的《蘭亭序》變身成秀美的手機保護套,復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帶回家細細欣賞,這就是藝術衍生的好處。
除了各大博物館和美術館及拍賣公司,一些藝術機構和個人也開始關注衍生品的經營。記者隨后走訪了島城幾家營銷藝術衍生品的創意機構,其價格多在數十元至幾百元不等。位于銀川東路的半島藝術中心二樓半島美術館展廳中,有不少中國元素的藝術衍生品,從文房四寶到具有山東地域特色的年畫,這些文化用品因為加入了中國藝術元素而充滿設計感。據工作人員王女士介紹,這些衍生品都是他們機構針對大批國外客戶所設計推廣的,“動輒上百萬的高端藝術品很難親民,藝術衍生品則打破了這種隔閡。”
未來前景
打破限定銷售渠道是關鍵
實際上,國內的藝術機構已經越來越重視衍生品開發。但和國外相比,國內衍生品市場還處于相對初期的階段。據相關調查顯示,長久以來,西方藝術品市場一般是“兩條腿”走路:一是通過畫廊、拍賣一、二級市場向外銷售原創作品;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各種藝術商店對外銷售藝術衍生品。而國內藝術衍生品基本上都是小規模制作,利潤空間和銷售渠道有限。
今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以康熙朱批“朕知道了”設計的紙膠帶在網絡爆紅,業內人士大贊它是藝術衍生品中一個非常好的范例;201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發的“手繡大鳳披肩”“宮廷娃娃”系列產品在業界獲得良好口碑。“藝術衍生品搭建起了高雅藝術與百姓生活的橋梁,目前絕大多數藝術機構在衍生品開發上還固定在小眾宣傳、獨立定價、獨家銷售的思維模式中,如何讓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接受藝術熏陶,實現藝術消費的良性循環,還需要一個市場培育的過程。”青島典藏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濤告訴記者,“如何讓更多的人看過后想買并且買得起,是衍生品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在衍生品的開發上應該打破限定渠道,遵循市場規律,讓藝術家主動參與到創作中,藝術衍生品的市場未來前景才會越來越廣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