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鑒定者:北京盛世瑰寶總經理、瓷器專家 陳連勇
讀者:我收藏的這件明弘治年白釉碟直徑8.5英寸,請專家幫我鑒定是真是假。
鑒定:從圖片看,這件弘治白釉盤的情況不錯。這個時期的盤子以黃釉、白地綠龍為多,純白釉比較少見,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不過要做最終的判斷最好還要看實物。
孫先生最近用5萬元買到了一只清代的白釉瓷盤,喜不勝收,因為市場價格至少是這個的兩倍。然而,經過藏友們的鑒定,這件白釉瓷盤其實只是未上彩的半成品,市場價格頂多兩三千元。
今年秋拍開始,單色釉行情出現上漲,難得一見的白釉瓷器更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不過,收藏者除了要學會如何品鑒素凈、簡潔的白釉外,還要懂得分辨白釉和半成品。
永宣白釉多松鼠葡萄紋
在剛剛結束的幾場秋拍中,白釉行情受到關注。如上海道明以109.25萬元成交了一件清乾隆仿定式白釉模印夔龍紋盉(讀音hé,一種酒器),香港蘇富比則以184萬港元、112萬港元分別拍出一件明永樂甜白釉暗花菊瓣盌(wǎn,同“碗”)和一只清雍正白釉杯。
“收藏者們都知道,元代最著名的是青花,但除此之外,當時的單色釉釉色也非常出色,特別是藍釉和白釉,釉色明亮均勻,傳承了宋朝青白釉瓷的風格。”廣州市文物總店吳鎮昭表示,元青花美名太大,掩蓋了單色釉的“風頭”,普通收藏者并不了解。其實,景德鎮白釉瓷器出現早于元朝,當時較多見的是樞府窯白釉堆貼花卉紋瓷器,有些碗類瓷器內則堆貼有“樞府”二字,“元代時期的白釉幾乎算是最精美的白釉。”
因為有了元朝的基礎,明朝永樂年間,白釉瓷器的造詣被推向頂峰,并出現了一個非常貼切的名稱“甜白釉”。“理由就是永樂宣德時期白釉瓷器施釉肥厚、瑩潤潔白而又甜美。”吳鎮昭告訴記者,收藏者判斷這個時代的白釉,除了可以從施釉肥美判斷之外,還可以抓住另一個特點,就是器物上有很多暗線刻松鼠葡萄紋飾,算得上是這個時期的“符號”。
目前市場上留存的明朝單色釉數量極少,而白釉更是少之又少。原來,白釉暗刻器物在燒瓷的時候容易出現落灰到白釉表面的問題,所以極易出廢品,成品率極低,只有到了明中晚期,白釉瓷器才略微比之前多些,但質量也略遜色于永宣時期,以致“甜白釉”的美稱黯然褪去。對于白釉瓷器的收藏者來說,明代永宣時期的甜白釉就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清代白釉價格還在低位
也有收藏者開始收藏白釉時從清代瓷器入手,尤其是清代初期造瓷百花齊放,色釉、白釉瓷器尤其在雍正時期最佳,其釉勻厚瑩潤。孫先生就對這個時代的白釉尤為鐘情,認為這個時期的白釉瓷器承接了高古瓷古拙素雅的古代藝術內涵,沒有更多花巧的裝飾,“當然更重要的是跟明代白釉比,清代白釉價格還是低。”
謹防“半成品”冒充白釉瓷器
在拍賣市場中,明初期白釉暗刻瓷器逐漸被認識,價格開始走高。不過,由于白釉存量少,部分半成品也趁機摻雜其中。什么是半成品?粉彩的成品是在白釉胎上加彩,而未加彩前的白釉胎就叫半成品,半成品和真正的白釉價值相差甚遠。
“真正的白釉瓷器釉色光滑圓潤,而半成品的釉面相對粗糙,帶啞光;明清特別是清代的白釉瓷器多有堆花、刻花、暗刻花,如果收藏者看到的是這個時期純白沒任何紋路的白釉,就有可能是半成品。”吳鎮昭說。
而另一個重要的辨別手法是看器型,元朝白釉瓷器以白釉梅瓶和白釉暗堆纏枝蓮紋碗較常見,明朝甜白釉以宮廷的白釉暗刻花卉棱口盤和白釉僧帽壺為多,而“半成品”與釉上彩器型更接近。
鑒寶
問答說明:本欄目專家分別來自全國多個公藏機構和拍賣機構。讀者可將藏品圖片發至linlin@gzdaily.com進行咨詢,請選用高度清晰圖,并在郵件標題寫明鑒定品類,多張照片務必使用壓縮文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