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泓盛拍賣董事長 趙涌
9月26日,佳士得在上海敲下劃時代的一槌,標志著佳士得在上海有了自己的陣地。除義拍作品,共40件拍品拍出1.54億的成績,數字并不是這場拍賣的唯一指標,首場拍賣的意義在于發聲。在拍賣前后,對于佳士得上海未來的走向,佳士得方面并沒有給予明確回復,《京華時報·藝術品投資周刊》對于市場關心的四點追問請專家給予評析。
追問:
這是否是一場不接地氣的秀
沒有必要用一場秀做嘗試
佳士得此次帶來內地不太熱衷的西方藝術品、紅酒和珠寶等,而3天活動以及拍賣讓很多人有了這是一場秀還是拍賣的疑問。
對于這次西方藝術品比較多的情況,上海泓盛拍賣董事長趙涌認為,歐美看到中國的發展,所以很希望將作品銷售到中國。國際市場將西方藝術品帶到亞洲最早的輸出地是日本,但之后出現買入后難于進入國際市場的情況。趙涌分析,中國是否會吸取前車之鑒,誰也不好說,但是文化交流是好現象,在西方走進來的同時,中國文化也要走出去。
佳士得入滬是否水土不服
文化差異是佳士得硬傷
從佳士得上海本次拍賣來看,拍賣方式以及展覽的呈現方式都很西化,在佳士得上海提供給買家的圖錄中,安迪·沃霍爾則采用了香港的翻譯方式,翻譯成了安迪·沃荷。拍賣業多名人士認為,是否水土不服要看佳士得是否能夠更多地從中國文化氛圍出發。
趙涌認為,蘇富比和佳士得都有很多成熟的拍賣經驗,但是進入內地,文化上的差異需要相當長時間上的了解和融合才行。“此前包括永樂在內的模式也受到一些質疑,而其根本原因也是在文化差異上,佳士得將香港的方式放到內地市場未必可行。文化差異是佳士得的硬傷。”趙涌說。
對內地拍賣行是否造成影響
外資進入內地是把雙刃劍
自外資拍賣行進入內地后,開始有是否狼來了的疑問。對此,趙涌認為這是雙刃劍,不能割裂來看。
趙涌認為,佳士得到上海,上海作為拍賣重鎮的地位越來越被認可,在獲得國際關注的同時也帶來國際客戶,這是好事。
趙涌所說的雙刃劍另外一面則是對貨源的爭奪。因為外資拍賣企業依然不能拍賣文物,趙涌認為征集上的競爭還是有限。“當代、紅酒、珠寶等在內地市場份額不到10%,競爭還是有限的。”趙涌說。
自貿區掛牌是否對佳士得利好
貨品自由進出關是主要優勢
佳士得上海宣布成立后,自貿區是否對它形成利好就一直是一個揮之不去的熱點,此前稱落戶外高橋保稅區的佳士得可能拍賣文物的審議也被否決。佳士得國際首席執行官馬文斐多次表示,將依據中國法律合法經營。至今,自貿區已經掛牌,而這對于佳士得是否利好,業內分析目前來看僅對貨品進出關有利。
佳士得此次如何將西方藝術品帶到上海不得而知,但是趙涌分析,這可能也與自貿區有關,但是自貿區的細則并未出齊,所以無法對是否對佳士得上海有利做定論。“自貿區對文化企業的好處是,商品可以自由進出,現在來看,所有在自貿區內的企業都適用,國外的東西帶到中國來只有運輸成本,時間成本和其他成本是可以節省的,這是對佳士得上海的優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