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廣州藝術群落有兩大系統
在東莞舉辦的“首屆廣東當代藝術群落青年藝術家聯展”是今年又一關注本土當代藝術的展覽。
該展策展人、廣州美院副教授胡斌一直積極為廣州年輕藝術家策劃展覽。2005年,他在廣東美術館參與策劃第一個青年藝術展“東成西就”后,每年都為廣東青年藝術家策劃展覽,至今已達20多個展。今年,他為籌備展覽,再度關注廣州當代藝術群落,對這些群落進行調研。
據他介紹,現今廣州的當代藝術群落,比較成規模的有六個,分別是廣州美術學院老校區周邊的Loft345(入駐藝術家有鄧箭今、胡赤駿等8人)和海外花園(鄧瑜、伍思波等10人)、大學城群落(羅奇、劉可、陳子君等)、小洲村群落(林偉祥、柯坎法、張湘溪等20人)、華南師范大學的五仙橋群落(江衡、黃海清等20人)、番禺市橋的3號線群落(楊小彥、何建成等十余人),加起來至少有一兩百位藝術家。
胡斌指出,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圍繞廣美的群落系統(包括大學城校區及老美院),以及以華師美術學院為中心的另一系統。廣州目前的藝術群落或多或少與這兩個系統發生聯系,并且主要是以師生關系為紐帶。
在小洲村,因距離大學城近,成為美院、華師學生及老師的聚集地;聚集于三號線群落的藝術家多是廣美畢業生,它的發起人何建成、楊小彥均畢業于廣美,何建成目前是廣美教授;位于五仙橋的藝術群落,它的核心認為是畢業于華師美術系的江衡,目前他執教于廣東工業大學,在他的帶領下,五仙橋聚集了很多華師美術系和廣工的學生。
2 畢業后沒著落無奈的聚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廣東藝術群落就已萌芽。1994年,陳侗在老廣美附近建立博爾赫斯書店,業務包括出版、展覽、藝術交流研討,仿佛當年巴黎的圓頂咖啡館,成為當時藝術家討論、交流的聚集地。不僅在精神上影響了一批美院學生和青年藝術家,還促進了他們的聚集。90年代廣州幾個藝術團體,例如“大尾象”、“卡通一代”,都受到博爾赫斯書店的影響。
當時,廣東的當代藝術介入中國當代藝術潮流,主要是以藝術家團體的身份發出聲音的。以李正天為核心的“105畫室”,聚集了楊堯、司徒綿、涂志偉等廣美教師和研究生;梁鉅輝、林一林、陳劭雄等組成了“大尾象”,關注城市生活,創作了一批觀念性很強的作品;還有,“卡通一代”包括了黃一瀚、梁建斌、孫曉楓、馮峰等,作品直指當下青少年的靈魂狀態。
1992年,廣州藝術家黃一瀚較早開始關注卡通繪畫。但“卡通一代”沒有在廣東首先形成聲勢。21世紀初,“卡通一代”在重慶四川美術學院成熟,并在全國形成一股畫卡通的潮流。在不少廣州藝術家看來,“川美”之所以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力量,不可忽略其系統中的“前輩提攜”作用。
“廣州這邊藝術家群落不如四川那么強大,我覺得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廣州以前出來的藝術家在改革開放的時候大多選擇經商,放棄了對藝術的追求。到我們這一代,沒有前輩幫助、搭橋,這和四川前輩扶持晚輩的情況大不相同。”青年藝術家林偉祥告訴記者。
如今帶著自己一幫學生聚集在五仙橋的江衡,對這個問題也有自己的理解:“雖然藝術家自己是獨立的,但是這種聯系很重要,如果沒有曝光的機會他們很難出人頭地。所以(藝術群落)也不算抱團,藝術群落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是一種生存的方式。”
胡斌認為“卡通一代”在廣東的衰落體現出廣東藝術群落的分裂和拒絕被標簽化。在胡斌看來,自我組織的團體最起碼要有名稱,集體對外發出聲音。“(廣東藝術群落)更多是一種畢業后沒著落無奈的聚集,想獲得更多機會,廣東群落夠不上自我組織的層面。”
“相較于北京、上海,廣東當代藝術的民間活動和收藏還談不上有多濃厚的氛圍;為數不多的當代藝術機構沿著自己既定的軌道運行著,甚少出現火爆場面和驚人之舉;自然形成的幾處藝術家聚集地也沒有任何示范效應。但若反過來看,這意味著廣東的當代藝術被系統整編的強度還不太大。”胡斌說。
3 難以進入國際視野
廣東藝術群落仍缺少有影響力的國際策展人和藝術代理機構,提供曝光的機會。以廣東藝術群落目前的影響力,在這樣的篩選機制下,讓廣東藝術家進入國際化網絡顯得十分困難。
雖然胡斌認為,藝術家應該更多依靠個人的藝術創作,而不是依賴系統或區域。“但現在進入,或想進入國際藝術視野的人,對于系統和渠道的依賴很強烈。”
這與國際策展機構篩選作品的機制有關,這種機制“主要是通過這個區域的某一些機構、某一些指定的策展人,他們代表這個地區,(使所選作品)進入國際化網絡平臺。”
胡斌提到前不久在香港落幕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巴塞爾博覽會上,所謂的國際化,是在各個區域尋找被指定的機構和策展人進行代理、篩選。事實上,即使是國際策展人也無法對一個區域的所有藝術家都有所了解。因此,他們只是以某種方式進行挑選。”
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策展人顧振清曾向羊城晚報記者表示,巴塞爾正在向中國、亞洲的藝術同行們展示著一種話語權強大的西方藝術體制。“這可能會讓年輕藝術家更依賴藝術體制”,顧振清表達了對巴塞爾藝術展落地香港、進軍亞洲后的擔憂,“它讓人看完會覺得這就是藝術的全部,而事實上并不是。”
4 藝術家群落到培訓班群落
小洲村曾因“藝術”聞名。在小洲村開設書店分店的陳侗并未認真考察過小洲村的閱讀環境,“只知道這里有很多學生、藝術家朋友,再就是這里沒有什么書店。開分店的原意就是來這里做一個榜樣。”
如今,“考前班”的瘋狂涌入,使曾經聞名一時的“藝術家群落小洲村”儼然成為“高考培訓班群落”。近日,陳侗計劃把博爾赫斯書店遷出小洲村。“如果那里都沒有真正關心藝術的人了,書店開在那里也就沒有了意義。”他對記者說。
每年7月份到來年3月份,數千名高三藝術類考生集聚在小洲村做考前培訓。2008年進駐小洲村的“考前班”暴增,導致房價飆升。藝術家群落同樣受到影響。林偉祥是最早進駐小洲村的藝術家之一。八年前,他花600元就能租下一幢兩層的房子,現在單一層100平方的就接近2000元了。
“現在小洲村考前班規模做得最大的是我們的師弟,規模最大的時候有1000多學生。”林偉祥說,以前一起做藝術的師弟如今已成為身家不菲的教育培訓行業老板,不同的發展方向讓兩人走向不同的道路。“基本上我們都各自忙各自的,但遇到了也經常聊天,但不會像以前那樣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