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勃朗創作于1642年的名作《夜巡》

孫滋溪名作《天安門前》體現了時代精神
盛世話收藏。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全民收藏近年一直熱度不減,去年中國藝術品交易額全球第二。雖然大眾收藏藝術品的熱情高漲,但收藏者們的知識水平卻參差不齊,迫切需要增長鑒別知識,了解收藏動態。鑒于此,信息時報從本期起,特辟“鑒藏”版,聚焦藏界熱點,介紹各門類收藏藝術,邀請行內資深藏家漫談藝術品藝術、收藏價值,為廣大讀者收藏支招。敬請讀者垂注。
專業支招
近年書畫作品收藏大熱,對藏家而言,收藏前的知識儲備決定了選擇藏品的眼光。怎樣才能從一幅畫中看出它的價值所在?10月17日,由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閻安主講的“怎么看—一種閱讀繪畫的方式”講座在廣州藝壹仟藝術區舉辦,這是“專家帶你看油畫”系列講座第三期。在這次跨越古今中外的講座中,閻安結合具體繪畫作品,為觀眾分析了從“怎么看”到“怎么買”藝術品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對藏家們進入油畫收藏有所啟發。
對藝術史了解越多越能評價中肯
“西方油畫與中國畫的起源有一點很大的區別,就是有一個明確的藝術贊助體系自始至終貫穿著油畫的生產,所以像許多西方油畫大師,更恰當的翻譯方式是"巨匠",講座一開始,閻安就從藝術史的發展體系入手,從繪畫早期的功能性和藝術家的身份來講述油畫作品的分析和鑒賞。
他舉的一個例子是倫勃朗創作于1642年的名作《夜巡》,那原本是一件接受定制并且公開定價的肖像作品,但在“交貨”的時候,定制者們發現作品中呈現的是一個動態的場景,因此并不是群像中的所有人都處在畫面中同樣重要的位置,而是有些人像被別人遮擋,或者站在陰影之中,因此不愿付款。但倫勃朗拒絕為“甲方要求”而修改作品,讓它保留了藝術性,成就了一段佳話。
閻安想說的是:“其實大眾不用把藝術品和畫家看得太過神圣,繪畫首先是一項技術。但超越技術的東西才能打動人們的心靈,引起共鳴,所以看藝術品的第一種方法,可以是了解它的歷史背景,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比如當你知道西方的版畫技術是從倫勃朗開始,而他用東方紙來印刷這些版畫作品的初衷并不是創作,而是為了美術教學之后,是不是會對他有更多的親近感呢?這是美術史家看畫的角度,也可以是普通觀眾開始進入美術欣賞時做功課的方向。”這也意味著,對美術史的了解逐漸增加,就更容易對一幅作品做出中肯的評價。
順應時代風格的作品價值高
在閻安看來,“順應時代風格”是藝術品價值的重要部分,“順應時代背景產生的作品,一定可以存在下去,離開了它所在的時代而創作,價值就會減少。”
關于這個論點,他舉出新中國建立之后我們的油畫藝術發展:“今天,我們用"紅色經典"來描述當時反映重大題材和民族精神的作品,當時油畫材料全依賴進口,所以所有的油畫家都是國家贊助的,所有藝術產品也都反映了國家的統一要求,經歷了全國美展、全軍美展、全省美展等層層篩選,和各種展覽記錄與出版記錄,保證了它們的藝術性。當時藝術家們對創作的嚴肅態度,在今天是難得一見的。”
然而,并不是同一位藝術家圍繞同一主題的創作,每一張的藝術價值都是相同的。例如孫滋溪名作《天安門前》,是一系列三幅,可謂老一輩藝術家史詩級的作品。
《天安門前》組畫從第一幅到第三幅,每幅畫面表現的時間跨度是二十年,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再到90年代,時間跨越近半個世紀。組畫中每一幅以獨立的作品呈現,而連貫起來又是同一個整體。
三幅作品背景都是天安門,而站在前面的群眾變換了時代。第一張描繪上世紀50年代人們來到天安門前合影留念的場景,已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第二張在2009年嘉德秋季拍賣會新中國美術專場中,以250萬元起拍,最終以1125萬元成交。
而第三張描繪上世紀90年代人物形象,繪制于2006年,在北京匡時國際拍賣2012春拍中,從250萬元起拍,經過多輪競價后,最終以500萬元落槌。“系列中哪一幅價值最高呢?當然是第一幅,因為它順應當時的時代背景而出現,而今天時代有所變化了。”閻安認為。采寫 信息時報記者 馮鈺
主講人簡介 閻安,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國美術史教學與研究、當代藝術批評與展覽策劃,藝術市場的操作與交易。曾發表《清初揚州畫壇研究》、《中外繪畫名作八十講》(合作)等著作。對油畫藝術的鑒賞有豐富經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