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德溥的宣紙重彩作品,充溢著空間和生命的激動之波
近年來,年近八旬的著名畫家姜德溥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位上世紀50年代初畢業于中央美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院),屬最早一批實行“職業化”的中國藝術家,依然呈現出昂揚旺盛的藝術創作力,時有新作,開時代風氣之先。上世紀90年代,姜德溥探索用國畫的用筆之道,結合色彩、造型等西洋畫法,創造出一種半抽象、現代與古典兼具的宣紙重彩畫,在上海、杭州、香港、澳門以及新加坡、法國、日本等廣為展出,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力。
姜德溥一度十分迷戀于中國的水墨。但是,即便如此,正在水墨中歡暢游弋的他,內心深處反認為創立現代中國畫的關鍵還是在于色彩。他覺得色彩不僅作為繪畫要素是本能的,而且幾乎是復興的一種象征。長期以來,人們迷戀于“墨分五色”,并曲解了“水墨為上”之說。當然這可以認為是為了展現水墨的充分表現力,卻無論如何不能理解為取代色彩。如果認為中國畫天然是貧色的,這將是荒謬的。
上世紀50年代,姜德溥即以獨特的畫風揚名畫壇。但因種種原因,他也沉寂了相當一段時間。直到改革開放回到上海,在上海高校任教,他才重新煥發了藝術的生命力。上世紀80年代,他與朱屺瞻、錢君匋等共同參加《上海六畫家書畫展》,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嘗試中國畫的色彩探索。他交替使用流淌的透明、半透明色和濃重的幾乎還沒有完全融解的色團,并以多層次、多技法的總體構思與微妙變化的細節相呼應。潑塑、積墨、潑水、干濕互用;拓印、反拓、指墨等手段的大膽妄為,偶發式效果和理性的“冷處理”相交叉,沖破了傳統國畫“隨類賦彩”的概念,進入“色彩表現”的新天地。他的那些新色彩畫,和古人的成法已很少有相似之處。這些作品是自由不羈的,充溢著空間和生命的激動之波;但它們又是現代的,不失中國氣派,具有民族文化的真髓。
姜德溥并非鄙視傳統,恰恰相反,他熱愛傳統。看看他那些以傳統技法創作的水墨畫,你不能不嘆服他不凡的傳統功力。但是,像他具有如此傳統功力的老藝術家,居然仍能以極大的勇氣“打出來”,尋找中國畫新的與時代相契合的現代的表現方式,你就不得不佩服了。姜德溥作品的“抽象”并非無所依傍,而是從數十年傳統功底中演化而來。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把外在的規式和陳舊符號一概舍棄,唯留筆、墨、意、氣、神。他用音樂感來處理畫面,令作品富于韻律;繼之又重點解決色彩問題。色彩在傳統繪畫中越來越淡化了,但是他認為色彩永遠是繪畫的主要因素,因而他提倡“直接畫法”,猶如大設色沒骨一派。同時他又在畫作中探索各種新穎的“肌理”效果,予觀者別樣的審美感受。
姜德溥是繪畫藝術的多面手。他的油畫雖然是將前蘇聯的畫風和西方現代藝術融為一體,但是其所描繪的風景、人物,所表現的內在精神,又是地地道道中國化的。所以,有人認為,他的油畫,是中國現當代油畫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獨特篇章,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在美術創作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姜德溥不是一個自發的畫家,而是一個有著充分理論準備、理論素養的自覺的藝術家。近年來,他撰寫和發表了《筆法論》、《墨法論》、《林風眠傳》、《森森之林,青青之林》、《倪貽德傳》、《塔希主義與中國當代水墨畫家》、《董其昌和他的文人思想》、《文明與文弱》等論文和專著,對中國現當代繪畫和自己的創作進行了多方面的疏理、闡發,提出了不少獨樹一幟的觀點,引起了美術界的關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