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石園作品
世稱書畫家刻竹為“清客”。今就介紹“清客”張石園的陰刻行書扇骨:
1.“今春喜色滿乾坤,多買詩書教子孫。富貴祝來何所遂,膺門依舊是龍門。”落款:芷湘集句。
2.“月滿花香記得無,春風送暖入屠蘇。呼盧院落凈新歲,人數多于九老圖。”落款:長至節,石園刻,下一長圓陽文印“張”。
芷湘是清代管廷芬的號,海寧人,善集唐人絕句,組成新詩。
扇骨所書明顯看出有何紹基的風骨。字呈正側猗斜之態,生動活潑,運筆靈動流暢,一氣呵成;運刀爽疾精準,將筆意完美地表現出來。從整體看,章法上佳,布局疏密得當,特別是“祝來何所遂”和“盧院落凈新”寫得稍大,與扇骨形成反差,壓住了陣腳。
張石園(1898-1959年),名玄,又名人玄,字克和、祥庚、靄如,號石園、麻石翁,常州武進人。他祖上世代為官,家中收藏豐富。只是到他父親一代衰落了。他父親是個能書善畫的才子,閑賦在家就督促兒子學畫、臨帖。張石園從小雖去新式學堂上學,但他父親仍教他誦讀詩賦詞曲,讓他不忘中華傳統文化之根。
髫齡開始的刻苦鉆習及耳濡目染,為他打下了雄厚基礎。因此張石園既是書法家,篆隸行草無不精熟;又是畫家,以“四王”為宗,水墨、青綠、淺絳、淡彩山水無所不能,而且風韻別致;更是鑒賞家,對瓷器、金石、碑帖獨具慧眼;還是竹刻家,精擅陰陽深淺諸刻法。
張石園集多種才能于一身,而且超凡脫俗,除天賦稟異、父親的早教,還得益于他青年時代來到上海,加入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所受的熏陶。
當時題襟館匯集了上海一流藝術家,每次雅集所觀摩到的優秀書畫、篆刻、竹刻作品,聆聽到的創作心得及點評,比任何一堂藝術院校的授課都來得生動、豐富。張石園何等聰明,看多了,聽多了,回去再摸索、試探,各項藝事自然突飛猛進。
江南老畫師陸廉夫偶爾會從蘇州趕到題襟館與眾多藝術家見面。他發現張石園繪畫傳統功力深厚,大加贊賞。年輕的張石園虛懷若谷,請老畫師不吝賜教。陸廉夫略指一、二不足,使張石園大受啟發,很快更上一層樓。
經過不斷觀摩學習,張石園日趨成熟。他特別喜歡王石谷山水,對他心摹手追,又融入己意,因此作品用筆渾厚凝練,清雅灑脫,墨色靈秀華潤,在上海藝壇自成一家。作品受人追捧,他得以養家糊口,而且買了鳳陽路一石庫門房子,專門辟有畫室,作畫、揮毫、授徒之用。
無論是學生,還是朋友,大家的共同感受就是張石園身上展現了兩個巨大反差:外表冷峻,內心熱忱;穿著隨便,創作嚴謹。
張石園的成長環境、家庭教養決定了他沉靜、不茍言笑的性格。看似難以接近,其實他為人真誠,熱心助人,待人似一團火。盛丙云18歲從嘉善陶莊來上海闖蕩,舉目無親,投到他門下學竹刻。他安排盛住自己家,除傳授竹刻技法,繪畫“六法”和書道,還不忘教禮儀。書畫家朋友來訪,張石園就向客人推介盛丙云,使他融入書畫圈子,為他日后承攬刻件創造條件。
盛丙云能在竹刻領域取得不俗成就,自身悟性之外,張石園的諄諄教誨、鼎力相助是決定性因素。其他隨他學書畫的學生如顧振樂等,一致感到老師授課十分認真。而這都源自于他的真摯、熱忱。
張石園美髯飄拂,不修邊幅,落拓不羈。他這種風度十分契合己丑更新后的艱苦樸素潮流。不要看他漠然衣飾就以為他萬般馬虎,實際他繪畫極其較真,皴擦點染,上色敷彩,一絲不茍,所以他的畫十分干凈。
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鑒于他不凡的藝術成就和社會聲望,首批邀聘的畫師自然少不了他。他還是文史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常州博物館收藏他多幅國畫作品,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他的竹刻扇骨。
本文介紹的扇骨沒有上款,說明這是張石園自娛自樂的作品。因素養深厚,扇骨書卷氣十足,很值得品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