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學仲

王學仲繪畫作品
昨天清晨7時許,當代國學大家、藝術大師王學仲先生在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病逝,享年88周歲。王學仲是當代國學泰斗、藝術大師,與之共事多年的好友馮驥才也從北京趕回吊唁。他表示,王先生的故去,毫無疑問是中國書法界、文化界以及天津市文化界的一個重大損失。“王先生這樣的人不多,對于一個城市,對于藝術界來說,需要一個巨人氣質的人物來支撐,所以少這樣一個人是重大的損失。”
王學仲,筆名夜泊,晚號黽翁,1925年生于山東省滕州市。1942年,王學仲入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后在中央美術學院[微博]受業于當代繪畫大師徐悲鴻等先生。1953年起在天津大學任教至今。多年來,他不僅創作了難以數計的國畫、油畫、書法、篆刻作品,出版了近百種詩歌、辭賦、散文、文論和書畫作品集,并培養了一大批在全國文學藝術界享有盛譽的弟子。王學仲生前為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書協顧問、天津文史研究館名譽館員、九三學社成員、天津市文聯主席團成員、天津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天津大學教授,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名譽所長。王學仲書法功底深厚,善行草書,繪畫以山水為主。2006年,在我國當代書法界的最高獎———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審上,王學仲以高票獲得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王學仲長期深入地繼承了中國畫的優良傳統,借鑒了西洋畫的有益東西,自覺地將詩、書、畫熔為一爐,大膽革新,成功地開創了中國新文人畫派,是一個歷史性的貢獻。
王學仲從藝六十余年來,一直有著堅定的藝術思想,正確的藝術理論和崇高的美學追求。他一直主張詩文書畫的創作和發展要做到“四我”和具有“四感”,即“根植于民族土壤,放眼于當代意識。揚我國風、勵我民魂,求我時尚,寫我懷抱”和“文化的厚重感,歷史的滄桑感,詩人的蒼涼感,藝術的高貴感”。今年5月25日, 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承辦的王學仲藝術展在天津美術館揭幕,展出多幅王學仲經典力作的同時,還舉辦了多場王學仲藝術研討會。
昨天上午,天津大學等單位已成立了治喪小組,根據王學仲本人遺囑,不設靈堂,不搞吊唁,不接受挽幛,不接受花藍,只在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設立接待站。
馮驥才李家俊等
吊唁黽學大師
昨日,設在研究所的接待站陳設簡單而肅穆:墻上懸掛的王老照片笑容慈祥,弟子敬獻的對聯“夫子翰墨傳后人 黽園恩澤育桃李”列于兩側,旁有“文史藝哲詩書畫印長著華章 恭寬信敏惠義仁和永垂懿范”的黑色挽聯追憶這位蜚聲中外的藝術泰斗。唯一沒有“遵守”老人愿望的是,天津大學、天津畫院、天津市文史研究館、九三學社、天津文聯、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等單位及中國文聯副主席、天津大學教授馮驥才還是敬獻了花籃,以寄托哀思。
此時前來拜祭的人還不多,“王先生住院的消息只有兩三個人知道,他叮囑我們,誰也不要告訴,他說大家都很忙,不想驚動,直至今天先生逝世,很多弟子都還不知道。”王學仲弟子、天津市書法協會主席唐云來說。10月6日,王學仲先生住進了ICU病房,唐云來和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所長孫國喜前去看望,醫院破例允許他們穿上防護服進到病房。“先生意識還清醒,看到我們來了,用眼神示意我們坐,雖然說話有些含混,但是我聽得出來,先生是說謝謝我們。我摸著先生的手,很暖。”唐云來回憶道,眼睛有些濕潤。
下午,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到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吊唁,慰問家屬。他表示,今年春節時去家里看望還看到了老先生的笑容,如今回想起來好像仍在眼前。王先生的逝世是天津大學的重大損失。
馮驥才接受采訪時說,我20多歲的時候認識了王學仲先生,他那時的筆名是“呼延夜泊”,已經是一位非常出名的畫家了。那時候王先生正風華正茂,幾十年來他的書法繪畫詩文的影響力都非常大,是一位全才,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精神的文人,也是一位學者。當然,他是書法大家,后來中國書法協會邀他做中國書協主席,他在中國書法界有著很高的威望,大家都很敬佩他。“最近20年,王先生身體不好,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但社會還關注他,他的很多作品大家也能夠見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