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5世紀 西藏丹薩替寺銅鎏金黑魯嘎雙身像 高27.2厘米 213.975萬美元 2013年紐約佳士得春拍

15世紀 西藏銅鎏金空行母坐像 高24.1厘米 36.375萬美元 2013年紐約佳士得春拍

明 御制銅鎏金廣目天王站像 高111厘米 1840萬元 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經過2009-2011年的大幅擴張后,2012年進入深度調整期,各項主流門類的交易量及交易額與高峰時期相比,均有30%-60%的萎縮,但在一片蕭條中,各個拍賣場中的佛教造像卻保持了令人驚異的增長。筆者盤點了2013年全球春季拍賣的成績發現,佛像交易的形勢表現非凡,值得做一個綜合評述。
承接2012年在世界各個主要拍賣會場的優異成績,2013年全球的中國藝術品春季拍賣會中前后共出現了八個佛教藝術專場,均取得令人振奮的成交記錄:
拍賣公司 專場名稱 拍賣日期 成交總額(RMB) 成交率
紐約邦瀚斯 印度與東南亞藝術 3月18日 940.9431萬元 52.63%
紐約佳士得 印度與東南亞藝術 3月19日 10887.1094萬元 66.21%
紐約佳士得 重要私人珍藏早期唐卡 3月19日 1846.875萬元 50%
紐約蘇富比 印度與東南亞藝術 3月20日 2774.2593萬元 73.13%
中國嘉德 盛世佛緣 5月13日 5083.6萬元 84.08%
北京瀚海 五覺 6月2日 9103.4萬元 100%
北京匡時 福報-萬千造化 6月4日 2524.82萬元 53.13%
北京保利 自在菩提 6月5日 5777.03萬元 68.8%
這八個佛教藝術品專場,收獲超過3.89億元的成交總額,平均成交率為68.49%,與其他正在緩慢回暖中的拍品門類相比,這的確是相當不俗的好成績。其中,紐約佳士得“印度與東南亞藝術”專場創造了歷來最高的拍賣紀錄,達到人民幣1.08億元;而北京瀚海的專場則亮出了罕見的白手套——100%成交!另外三家的專場也因為換成了幾位資深的行家來主導拍賣,如中國嘉德的“盛世佛緣”專場即是交由業內資深佛造像行家錢行偉先生主理,故在拍品的市場性和商業性上顯得非常專業、準確而真實,取得的好成績自是理所當然,相信這個模式在日趨專業細分、競爭白熱化的拍賣市場上會越來越成熟。而西藏唐卡藝術也登堂入室,坐上了主角位置,幾張重要的早期作品均拍出亮眼高價,如紐約佳士得春拍推出的紐曼氏珍藏重要早期西藏唐卡專場中,一張極其珍罕的13世紀西藏唐卡——描繪了釋尊及100個佛本生故事圖, 拍出了折合人民幣790萬元的高價,唐卡藝術悄然綻放,正迎頭趕上與金銅造像的差距。從附屬的角色到現在的獨當一面,佛教藝術品的收藏與拍賣正展露崢嶸,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品中在書畫、陶瓷后的第三個主流版塊。
基于佛教在整個亞洲地區的廣泛傳播與深厚悠久的歷史,以金銅與木石雕造像為主的佛教藝術品一直是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中一個重要的門類,特別是在擁有兩千多年佛教文化的中國,佛教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其深厚的群眾信仰基礎,而佛教藝術的創作與鑒賞,也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伊始至今,沒有間斷過。在長達2000多年的歲月里,流傳至今的佛教藝術品的數量可謂浩如煙海、燦如繁星,具有鮮明濃郁的時代、地域、民族等風格樣式,在研究、收藏的體系里,也有不同的流派和講究,我們試從拍賣市場的角度來解讀目前的投資與收藏狀況。
活躍在國內外拍賣及收藏市場中的佛教藝術品可大致分為中原、藏密及印密等三個主要門類。
中原即漢傳佛教藝術,指中國內地歷來的作品,主要有金銅、石雕及木雕三個主要品種。早期佛教藝術涵蓋了從五胡十六國時代至唐代這600余年間的作品,佛教正是在這段時期由印度傳入并廣泛傳播,在唐代發展到了頂峰。在這個胡夷異族輪番入主中原的戰亂時代里,普羅百姓在悲慘的季世中轉而向佛教尋求平安幸福,鑿窟造像、發愿供養之風熾烈,佛教造像藝術因此得以蓬勃發展,這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但因年代久遠,能輾轉流傳至今的作品已經非常稀少,大部分是被盜取下來的石窟造像,如著名的鞏縣、天龍山、云岡、龍門、響堂山等等,于上世紀初大量流散往日本及歐美,并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館,僅有極少數在私人手中珍藏或流通。這類高古石窟造像,一般都具有清晰的收藏、遞藏背景,偶然在拍賣會上釋出,都會受到歐美及日本和臺灣資深藏家的追捧;另一類就是金銅造像,流傳市場的數量要比石造像略多,這類鎏金的銅造像,多是尺寸較小的作品,一旦尺寸超過20厘米,就會引來相關買家的熱烈關注。近年來,沉寂多時的高古金銅造像價格開始猛漲,但因貨源極稀有,而買家對作品的傳承記錄也非常重視,故屬于可遇不可求的藏品。對于中原高古佛教藝術的研究、考證、著錄、收藏等,基本都由海外學者、古董商和藏家完成,如由喜仁龍(Osvald Siren 1879-1966 )于1925年編著出版的《5-14世紀的中國雕塑》(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關于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的經典學術著作;另外,著名的日本佛教造像藝術學者大村西崖所著《支那美術史雕塑篇》及松原三郎于1961年出版的《中國佛教雕刻史研究》,均是非常重要的學術專著,也是學者和收藏家們必備的參考工具書。故中原高古造像的主要買家向來也是以資深的日本及海外藏家為主,但最近的市場交易顯示,已經有小部分國內的藏家也跟進出手,相信不久將來,隨著對佛教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深入了解,此類門檻較高的作品也會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
中原中古時期,是指宋、金、遼、元時代的佛教藝術作品。此時,中國的佛教已經走向世俗,藝術風格也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特點是以大型的木雕作品受到市場和藏家的鐘愛。目前國內舉辦私人博物館的風氣方興未艾,這種傳世極少、體量較大的作品,自然會受到格外的青睞,在拍賣會上的價格也扶搖直上,去年在法國佳士得以超過底價45倍的900萬歐元成交的元代木雕觀音像,說明了這個版塊的優厚潛力正在發揮,同樣,稀缺的貨源還是掌握在歐美日資深藏家的手里,一般難以釋出,而出品的傳承和著錄也是高價成交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原的晚期佛教作品,就是目前拍賣市場最火熱的版塊——明清佛教藝術作品。由于相對歷史較晚、存世作品量相對較多、研究著錄的資料也比較豐富,所以明清時代的佛教藝術品,一直是國內外佛像拍賣會的主要板塊,尤其是尺寸大、鎏金明亮、出自宮廷作坊的銅鎏金作品,更是拍賣會上的明星,不但價格高居不下,而且保持穩定,不乏熱情慷慨的捧場客。以明代永樂、宣德和乾隆六品佛樓為代表性的宮廷造像,以華麗明亮的鎏金效果、精致的鑄造工藝和稀有的傳世量為賣點,富有裝飾性,從七年前香港蘇富比推出的倫敦收藏家Speelman先生珍藏的一組永宣宮廷造像取得轟動性的成交記錄后,國內也旋即掀起了佛像的收藏和拍賣熱,宮廷造像一直是各大拍賣會上的重點和焦點,估計這個熱潮仍會繼續。此外,清初的蒙古佛像也在拍賣市場上展露鋒芒,這就是匝那巴扎爾風格的銅鎏金造像,因天賦藝術奇才的第一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而得名,它的精湛細致的鑄造工藝和華麗明亮的鎏金效果贏得了拍場的熱烈追捧,這組華貴的造像成交價最近也節節攀升,成為新入市的收藏家們趨之若鶩的熱點。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時期德化窯白瓷塑像,在最近的拍賣會上也屢屢創出高價,看來是有來自原制作產地的收藏家在組建專題收藏,值得密切關注。
藏密系統,指的就是西藏與尼泊爾地區制作的佛像,也是以金銅造像為主,年代跨越10至19世紀。以造型豐富多變、藝術風格鮮明、神秘迷人著稱的西藏密宗金銅造像,一直是拍賣會上的核心版塊,具有非常堅實而廣大的國際市場。如紐約佳士得與蘇富比每年舉辦的兩次印度與東南亞藝術專場已經堅持了20多年,而西方由來已久對藏傳佛教的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也促使了藏密佛像在西方世界的收藏眾多、體系完整、品味卓越。印度佛教在公元12世紀即在大軍壓境的伊斯蘭教的破壞下完全消亡,卻輾轉傳到西藏生存下來,并且繼續傳承發展下去,發揚光大、開花結果。在西藏密法傳承中,從時間以及修持體系來說,主要分兩大傳承:舊密和新密。舊密主要是蓮花生大師所傳之大圓滿等法,新密是后弘期薩迦、嘎舉、格魯等教派所傳之密法。依傳承的法脈不同、依止的經典不同、修煉法門的不同,遂產生出無數種類繁多、名號各異的本尊、上師、成就者、菩薩、空行母、護法等等門類的造像,形成了一個燦爛的萬神殿,使藏密藝術充滿的奇異的、神秘的、變化萬千的藝術魅力。西方多位著名的學者,如Giuseppe Tucci、Pratapaditya Pal、Ulrich von Schroeder等,也出版了眾多經典巨著,為藏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也使西藏密宗造像藝術的魅力在西方收藏界得到了全面的詮釋與認可,并帶領的收藏與拍賣的風潮。
早期藏密藝術顯然是受到發源地印度的啟蒙,中期則深受尼泊爾藝術的影響,而后期則因為與中原漢地明清朝廷的密切來往而融合產生出漢藏風格。在目前的拍賣與收藏市場上,以14至16世紀的藏密作品最受歡迎,這也是藏密造像藝術的黃金時代,如最近幾年來在拍賣會上屢創天價的丹薩替造像,就是來自位于西藏山南桑日縣江鄉日崗村北丹薩替寺,這座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的帕竹噶舉派寺廟,由當地大貴族朗氏家族世襲管理,并在公元14世紀達到了興盛頂峰。丹薩替造像有著濃重的尼泊爾藝術基因,以明亮燦爛的鎏金和華麗繁縟的裝飾為特點,成為藏密造像中的遺珠,直至最近才被重新發現和認識,并迅速得到了國內外收藏界的高度贊許,成為拍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拍品。
印密系統指的是印度以及泛喜馬拉雅地區的密教造像藝術,主要包括印度的犍陀羅、笈多王朝、帕拉王朝、朱羅王朝、克什米爾等地區的作品,年代應從公元4世紀至12世紀,屬于早期佛教造像的范疇,包括了犍陀羅地區的泥塑、石雕以及后來的銅造像等。這個版塊的佛教造像風格迥異,藝術特征鮮明,一直是歐美藏家們所青睞的品類,主要在紐約及歐洲的拍賣會上出現,如雄偉的犍陀羅石雕和精美的帕拉合金銅造像等,而目前國內的收藏家們對此仍了解甚少,因為起步甚晚,而國內關于這個時期和地區的佛教造像史與鑒賞資料也非常少,故這些早期藝術珍品對國內的拍賣市場來說仍然是非常陌生的,需要時間來學習和了解。
2013年春季拍賣的成交結果令人振奮,佛像市場開始進入一個新的上升期,國內的收藏家也開始拓寬收藏的眼界和層次,并不僅僅局限在明清宮廷作品上,而嘗試向高古的方面發展,這是非常好的現象。相信下半年的拍賣市場仍然是火熱的,精彩的藏家舊藏品也會在市場上陸續釋出,并促使這個版塊向更專業和更學術性的方向提升。紐約市場仍將是國際化品味與買家的構成,而國內的拍賣會在資深行家們的帶領和操作下,一樣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其中,北京翰海仍將維持多元化、國際收藏品味的風格,在一西平措先生多年的堅持下,這個拍賣品牌已經凝聚了非常良好的藝術與學術氛圍;而嘉德與保利則轉向資深行家引導性的方式,使這個版塊有了顯著的專業性提升,相信2013年秋拍季仍將創造令人鼓舞的好成績。
佛教造像蘊含了深厚的宗教、哲學的義理,有著悠久豐厚的歷史沉淀,凝結了兩千多年虔誠信眾與能工巧匠的智慧,并通行全球的收藏與拍賣市場,是古代藝術品中的主流門類。基于佛像制作的本意,是用于崇拜、表征和修持,尤其是密宗佛像,必須嚴格依照佛像制作的儀軌來制作,而并非純粹作為觀賞、裝飾之用,故必須對佛教的歷史及義理有些基本的了解,才能認識到佛像真正的內涵與藝術價值。而佛教傳播之廣、流派之繁多、藝術風格之多變、各種神格、法脈、傳承之復雜,也使佛像的收藏難以全面,故針對一個主題或系列開始研究學習、庋集收藏,才是正道。那種理想修建千佛堂、萬佛殿的方式,僅僅是收集,而不是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