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塘劉先生文集》內頁圖片
省圖書館現藏古籍珍品22卷本《漫塘劉先生文集》原為清宮“天祿琳瑯”藏書,1914年,末代皇帝溥儀將此書賞賜給其弟溥杰攜帶出宮,后復攜至長春偽滿皇宮。日本投降后此書流落民間不知所蹤,上世紀70年代初卻悄然現身省文物店,隨即被省圖書館購入,延續至今。
據省圖書館特藏部主任劉冰介紹,清乾隆御藏的《漫塘劉先生文集》在當時被認定是宋代的活字印本,后來輾轉由省圖收藏后,經省圖老一輩古籍專家韓錫鐸鑒定,最終被認定為明代的木活字印本,是宋版書的仿冒品。
劉冰表示,雖然省圖收藏的《漫塘劉先生文集》系明代書賈利用木活字印刷偽造的宋版書,但并不表示其不具備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相反,這部書堪稱古代造偽的“杰作”,作偽手段可謂登峰造極,就連清乾隆時期見多識廣的內府文臣亦被其高超的作偽技巧所蒙蔽。
統觀全書,其內容是據正德嘉靖初刻36卷本的《漫塘劉先生文集》刪節而成,書中個別篇章有以殘充全的現象。全書所避宋諱極嚴,書頁又經染色做舊,粗看頗具宋版書氣息,卷前再冠以偽造的宋人趙葵序,像極了真品,不仔細查驗,委實難辨真偽。清乾隆《天祿琳瑯書目后編》曾著錄此書,誤將此明木活字印本定為宋代刻本。此書現已成為古籍書賈作偽冒充宋版書最具代表性的例證。
就古籍而言,現代人借助高科技手段造假,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然而,在科技并不發達的古代,那些足以瞞天過海的“贗品”古籍是如何產生的呢?對此,劉冰在接受北國網、遼沈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造假并非現代人的專利,古籍造假現象自古以來便一直存在。其實古籍造假并不容易,古籍文獻由于其特殊的傳統雕版印刷方式和紙張載體形式,造假是相對比較難的,對收藏者來說,即使買到“翻刻”、“后印本”,其價值仍然比一張仿品假畫或古瓷器高得多,因為比起初刻、初印本,他們之間主要是年代早晚的差別,而不是真假的差別,有模仿得精細的,仍有一定價值。
傳統的雕版印刷用的是水墨,墨色偏淡,而且印書用墨不如書法用墨好;再就是真正的古籍是人工刷印的,版上著墨不均勻,所以刷印出來的書墨色也不均勻。從紙張上來說,古代各時期的造紙技術也不一樣,染過顏色的紙就更容易辨認了。古書因年久發黃,一般是邊沿部分顏色深,內里顏色淺,并不是均勻的發黃發暗。做舊的染色紙,是里外都發黃發暗,所以相對容易鑒定。
現代造假手段也很難模仿高價古籍,現在的“茶葉水”、稻草水漬古籍極易鑒別。用傳統的雕版技術和材料印刷,可以做得像,但成本太高,而且懂得雕版印刷的技術人員極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