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國良在接受中國文物網獨家專訪中表示:“我認為文化產業的發展起點,應從藝術家開始。藝術品被市場認可是一個自然的需要時間積淀的過程,盲目的創造所謂“市場學術”只能適得其反。”
“目前很多青年藝術家生存環境相對嚴峻,沒有藝術創作的未來又何談發展藝術產業一說。我覺得首先要明確目標,‘我們’想做什么?我們‘能’做什么?我們‘該’怎樣做?大致要分這三步走。其實大部分年輕人都是在第三步出了問題。該怎樣使自己成功呢?這需要詳盡的規劃:比如先檢查一下自身,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優勢在哪里?相信突然一問,很多年輕人都會毫無準備。自身的技法,精神境界到了怎樣的一個程度?能不能融合當前社會提供出來的條件?能不能適應當前壞境所必須面臨的挑戰?哪些地方做得到,哪些地方做不到。這都需要深思熟慮。我覺得現當代的年輕藝術家們缺少目標,更缺少坐標!長遠計劃、近期計劃、想誰看齊,以誰為榜樣?恐怕都是絕大多數年輕人不屑去想的。即使早先定下了計劃,在社會的變革的面前,也或多或少的需要調整。不要很茫然地等待,要主動地去適應社會。好好地進行自我梳理,哪里不足要馬上進行彌補。
要肯定的是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個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尤其是藝術生活的傾向變了,比如我的師傅經常要去農村的山區去采風,我們這一代人是“根植”于生活之中;而據我所知,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泡酒吧,泡網吧,泡迪廳……社會在發展,物質生活得到了巨大的豐富:信息、娛樂、媒體等等。相對環境比較復雜,誘惑也比較多。大多數藝術家的作品還不能進入市場,還沒有在市場之中實現真正的藝術價值,大部分還是靠家庭支持的這樣一個生存狀態。但也有一部分藝術家能在市場找到自己的點,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使自己的藝術創作生涯規律化,步入正軌。總之大部分年輕人還是一個很茫然的狀態,當代藝術要經歷相對漫長的階段才能適應當今社會藝術文化需求。當代藝術大多有著西方藝術元素,中國當代社會藝術文化需求比較復雜,西方藝術元素通過怎樣的“兼容并蓄”與“揚棄”才能適應中國國情,他們的藝術主張會與我們有些距離,這是他們自己造成的,需要具有“危機”感和自我調整。
個性是較之于共性的,太現代太自我自然不能適應社會需求。再加上社會變革與市場沖擊,還有些很成功的高價位。種種壓力比我們那個年代要大得多,現在的年輕人很不容易。我希望他們能很好的梳理自己,面對種種壓力種種誘惑,要做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是心里是要做好承重的準備;二是技術能力與理論知識等等要缺什么補什么,不能等。個人的意愿是左右不了社會大環境的,所以要積極的調整自我以適應社會。不要把太多的經歷放在“個性”、“探索”、“觀念”……要塌下心來根植生活、注重基礎,不要荒廢時間。從新調理身心,投入社會,我相信他們會走得更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