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被證實的梵高作品《蒙馬儒的日落》
日前,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宣布,一幅塵封了100多年的油畫被認定為梵高的真跡。這是自1928年以來首次發現完整的梵高油畫真跡。該畫將在9月14日至2014年1月14日的“創作中的梵高”展中亮相。
梵高博物館專家通過對顏料的化學分析和對畫布進行X光掃描,再根據梵高私人信件內容證實這幅油畫是真跡。據悉,這幅作于1888年、名為《蒙馬儒的日落》的繪畫是梵高生活在法國南部阿爾勒期間創作的,同時期的作品有舉世聞名的《向日葵》、《黃房子》、《阿爾勒的房間》等。
在這幅畫中,畫家描繪了日落時分普羅旺斯蒙馬儒一帶的景觀,橡樹歪歪扭扭地生長在干燥的土地上,灌木叢與色彩豐富的黃昏的天空相映成趣。梵高曾在一封日期標明是1888年7月的信中提及,他曾為了“看平原上的景色”而到訪蒙馬儒至少50次。這也印證了這幅畫的真實性。
據研究人員考證,這幅畫的身世也頗為離奇。這幅畫最先是梵高的弟弟提奧收藏的畫作之一。1901年,提奧將這幅畫賣給了一個法國藝術商人。從此之后,這幅畫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不知所蹤。直到1970年,它才出現在一位挪威收藏家的家中。據這個家族的成員回憶,購入這幅畫之后,卻被當時的駐瑞典法國大使告知畫作是假的,于是被扔進了閣樓。2011年,梵高博物館運用先進的鑒定儀器,才使這幅梵高的精品得以重見天日。

梵高畫作《布呂特芬風車磨坊》
2010年,一幅被世人嘲笑是“假畫”達35年之久的梵高畫作《布呂特芬風車磨坊》,終于“咸魚翻身”,被鑒定的確是梵高真跡。
35年前,畫作主人漢尼馬宣稱這幅畫作是梵高真跡時,被藝術界視為笑柄。漢尼馬于1895年出生于荷蘭一個熱衷于藝術收藏的富裕家庭,上世紀30年代,他曾任鹿特丹一座博物館的館長。不過,他的個人收藏令藝術界不敢恭維。在世時,他專買未署名、無鑒定書的作品,憑直覺認為收藏品是真跡,結果幾乎都是假畫。漢尼馬在世時曾聲稱,他發現數幅荷蘭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真跡,但都不被藝術界采信,他更被譏為“幻想家”。再加上納粹德軍占領荷蘭時將所有博物館交給他管理,更讓他蒙上“納粹同黨”的惡名。
1975年,漢尼馬以6500法郎購得《布呂特芬風車磨坊》(Le Blute-fin Windmill)這幅畫,他堅稱這是梵高作品,但藝術界認為他又在幻想。漢尼馬在去世的前一年即1984年,將這幅畫贈予凡達西博物館。由于這是漢尼馬的收藏,多年來沒有人留意到這幅畫。
然而,凡達西博物館館長柯寧說,最近經過仔細鑒定,證實這幅畫“毫無疑問”是梵高的作品。雖然畫中人物眾多,與梵高的典型畫風不符,然而磨坊十分突出,明亮的色彩大膽揮灑在畫布上,用的是梵高常用的顏料,也和當時梵高的幾幅作品風格類似。
該博物館發言人說,這幅畫是梵高1886年的作品。畫中的磨坊是巴黎北區的觀光景點,很接近梵高弟弟西奧當年的住處,梵高1886年至1887年居住巴黎期間,經常留連此地。
由于該畫是1995年來首度發現的梵高真跡,其價格可能高達上千萬美元。

荷蘭海牙Kroeller Mueller博物館館藏的梵高作品《野花與玫瑰》
一幅名畫,要么認為是真品,被鑒定為贗品;要么認為是贗品,被鑒定為真品,很難有像荷蘭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的這幅作品前后三次“徘徊”在真跡與贗品之間。3月20日在荷蘭海牙Kroeller Mueller博物館,梵高這幅畫終于在高科技幫助下“驗明正身”。
據紐約時報、華盛頓時報等多家國外媒體報道,這幅經歷波折的梵高作品是一幅靜物寫生,描繪了一個插滿各種盛開的野花和玫瑰的花瓶,讓人不禁聯想到梵高舉世矚目的代表作《向日葵》。
紐約時報提到,這幅《野花與玫瑰》是Kroeller Mueller博物館于1974年購入的,“當工作人員將這幅畫掛上時,招來各方質疑。”梵高博物館資深研究員對媒體說,2003年,《野花與玫瑰》曾因為畫布大小和作畫方式被指不是梵高的真跡。隨著質疑聲漸漲,博物館不再宣稱這是梵高的作品,而是某位匿名人士的畫作。
近日,Kroeller Mueller博物館終于找到了鐵證,因為通過超精細的X光和參考多種文獻得出,這確實是梵高不太常用的作畫方式。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梵高曾經在給弟弟提奧的信里詳細提到過《兩個摔跤手》的繪制細節。他在信里拜托提奧幫他買一些更大的畫布和特定的刷子、顏料,以及在《野花與玫瑰》上用刷的方式和顏料的使用,都進一步為證明其為真跡給出了確鑿證據。
3月20日起,《野花與玫瑰》就將在Kroeller Mueller博物館公開對外展出,博物館方面表示,“今天開始,這幅靜物寫生作品就可以跟梵高其他偉大的作品掛到一起了。”

被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家博物館錯認梵高真跡的《男人頭像》
當然,有把真品當贗品的,自然也有把贗品當真品的。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家博物館一幅梵高畫作《男人頭像》(Head of A Man)展出了60多年,近日經專家鑒定后才發現并非梵高真跡。博物館館長指,會繼續展出這幅與梵高同時代的匿名畫作。
據報道,該畫原以為繪于1886年的巴黎,其后由當今傳媒大亨梅鐸的父親基思·梅鐸購得,1939年被送到澳洲展出,翌年澳洲當局僅以4000澳元(3429美元)買下。由于人們一直以為是梵高作品,估價高達2500萬澳元(2143萬美元)。
該畫已擺放在博物館近70年,直至2006年8月,澳洲當局將該畫借給蘇格蘭一間博物館展出時,有英國專家質疑其真偽,其后由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隊鑒證專家化驗,證實那不是梵高作品。專家指,該畫作繪于1886年,與當時梵高其它畫作的風格不吻合,梵高也沒有類似模式人像作品,梵高書信中亦從未提及這幅畫作。
一向堅稱那是梵高真跡的博物館館長沃恩只好接受現實,不過,他仍堅稱畫作亦非“冒牌貨”,并表示會繼續展出這件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