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一:明永樂鮮紅釉印花云龍紋高足碗

圖二:明宣德祭紅描金云龍碗
明朝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太常少卿的王世懋有《窺天外乘》一卷,該書記錄作者見聞,留下了很多有價值的史料。其中有記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窯器的文字如下:“宋時窯器,以汝州為第一,而京師自置官窯次之。我朝則專設于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骔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這段文字說,明朝永樂、宣德年間景德鎮御廠生產的瓷器,有時尚流行的骔眼甜白瓷,有使用進口“蘇麻離青”青花料進行裝飾的青花瓷,有寶貴的名曰“鮮紅”的紅釉瓷。到明嘉靖、萬歷年間,這些瓷器依然珍貴。據此,明代人把明初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的純正鮮艷的紅釉瓷,稱為“鮮紅”。鮮紅器在明代就十分寶貴。
名曰“鮮紅”的明永宣紅釉瓷的寶貴首先是緣于它的“以尊為貴”。紅色是紅日,火焰表現出的色彩,是光學三原色中波長最長的色光,給人醒目的視覺感受,自然與溫暖、喜慶、高貴、奮進等相聯系。古漢語中“紅”的近義詞有“赤”、“朱”等。在神話傳說里,南方的天帝為炎帝,屬火,主夏。周朝人尚赤,紅色是他們的吉祥色。周代奠定了我國的基本禮制,所以紅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華的色彩,因此中國也稱為“赤縣神州”。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記:“周朝崇尚赤色……華含有赤義。凡遵守周禮尚赤的人和族稱為華人,通稱諸華。”紅色成為吉祥和尊貴之色。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有推崇紅色的諸多緣由:首先他姓“朱”,和紅色有關;其二,他早年投身以紅色頭巾為標記的紅巾軍打天下,從而取得勝利,建立了朱明王朝;其三,正如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所說,朱明王朝“是起于南方的,和以前各朝從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拿陰陽五行之說來推論,南方為火,為陽,神是祝融,顏色為赤。”所以,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制定了“服色所尚,以赤為宜”的準則。釉里紅瓷、紅釉瓷也成為御器廠生產的尊貴的御用瓷。
明朝永宣紅釉瓷的寶貴還緣于它的“以珍為貴”,其貴重在于成功燒制的高難度。高溫紅釉瓷的著色金屬為銅。在生坯上施銅紅釉后入窯,經1250℃~1280℃的高溫在還原焰中燒成。由于銅分子的活躍性和極易揮發,所以銅紅釉對燒成氣氛、溫度及銅的含量極為敏感。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燒成的還原氣氛中,瓷的釉面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卻呈綠色。燒成溫度低了,銅紅釉的發色不好;溫度高了,銅氧化物就會揮發掉。在釉料中,銅的含量也要恰如其分。早在唐代,長沙窯就開始使用氧化銅作為著色劑,但瓷制品僅僅出現少量的銅紅彩。到宋代鈞窯,初步掌握了銅紅釉的燒造技術,在釉面上出現了紅斑或紫紅斑。而整件瓷器通體一色的紅釉瓷是景德鎮窯在元代燒造成功的。經明洪武到永宣時期,窯工們才算是成功掌握了銅紅釉瓷的燒造技術,但即便如此,窯工們依然有“千窯一寶”的感嘆。明永宣紅釉瓷的珍貴不僅在于“物以稀為貴”,更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說到明初紅釉瓷的珍貴:“永樂鮮紅釉最負盛名,聲譽遠在元明諸多紅釉之上。紅釉瓷在元代已有燒造,至永樂時,景德鎮已能熟練掌握銅紅釉的呈色技術,完全改變前時紅釉的泛黑色調。此時的紅釉器,多數釉面均勻,瑩潤透亮,鮮艷如初凝的雞血,無疑是火候恰到好處的驗證。”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永樂鮮紅釉印花云龍紋高足碗”(圖一),碗外壁通體為均勻鮮亮的銅紅釉,口沿為瑩白的燈草邊,為典型的明永樂鮮紅釉瓷。清代人將明宣德的鮮紅釉稱之為“祭紅”。《陶雅》一書中傳神地描繪了明宣德祭紅瓷給人的感受:“紅瓷奇彩眩眼,不能逼視者,蓋明祭也。”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宣德祭紅描金云龍碗”(圖二),碗通體施紅釉,內外壁均為金彩二云龍戲珠紋飾,凝重珍貴的形象,真可謂讓人“不能逼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