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的斜口筒形玉器
古玉品鑒18
蔣衛東
198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現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
斜口筒形器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一種典型器類,是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出土數量最多的一類玉器。迄今為止,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共出土19件斜口筒形器。
關于斜口筒形玉器的功能,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臂飾或腕飾;有人認為是舀米的實用之器;有人將其定名為“箍形玉”、“玉箍形器”或“馬蹄狀玉箍”,認為是一種具有束發功能的玉箍;也有人依其造型定名為“斜口筒形玉器”。2007年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第五次發掘,在23號大墓內出土了跟斜口筒形器形態相似的玉龜與玉龜形器,便陸續有學者提出斜口筒形器的原型是玉龜殼。然而,紅山文化斜口筒形器與凌家灘文化玉龜殼,在形制方面“似是而非”,在出土位置上各自為營,都表明它們本質上是兩類貌似神離的玉器。我們研究后認為斜口筒形器是對蠶等昆蟲蛹體軀殼的抽象表現,可能寄托了紅山先民希望借助此類玉器蛻殼羽化再次獲取生命的期盼。
新近出版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對斜口筒形玉器的器形作了細致的描述:器呈扁橢圓形筒狀;分長面與短面,長短兩面有程度不同的錯位,形成一端大斜口而另一端為平口或近于平口的小斜口;平口徑小于斜口徑,形成平口一端小而斜口一端大;大斜口及平口(或小斜口)的邊緣皆磨薄似刃;平口(或小斜口)一端近邊緣處,往往有對稱雙孔,個別為雙缺口,有的還另在短面靠近平口(或小斜口)的一端鉆單孔。不過,除了以上描述的特征外,斜口筒形器還有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形制特點,如長面中部常做成凹弧形而略呈束腰狀;平口(或小斜口)端常凹凸不平直;并且還有個別實心體的造型。
作為紅山文化玉器中體量位列前茅的器類,斜口筒形器在制琢工藝非常獨到。從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斜口筒形器內孔壁遺留的掏孔痕跡來看,斜口筒形器中孔的掏取,是在器物通體磨制成形后再實施的。掏孔過程是先用細小的桯鉆,在靠近短面中部處鉆琢一個上下貫通的小孔,然后以此孔為起點,用柔性的線鋸帶動解玉砂,分別向兩側“搜拉”切割,直至掏出孔芯。因此,掏孔后的內孔壁和大、小斜口端的邊緣部位,都必然會遺留上下貫穿、左右相對、高低起伏的弧形搜拉痕跡,如后期打磨不能完全徹底,便會或多或少地遺留下些許殘痕。
斜口筒形器雖然整體光素無紋,但用料甚大,以線鋸搜拉掏取大而長的中孔也甚費工費時,加之通體內外常打磨精細,圓潤光澤,出土部位又集中在頭部或胸腹部,這一切無不顯示出它在紅山文化中是很受重視的一類玉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