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城《楷書》
在中國嘉德20周年的首場拍賣——嘉德四季第33期拍賣會上,“山河歲月——梁寒操藏民國名人尺牘”專場成為最大的亮點,其中楊虎城《楷書》估價8千至1.2萬元,最終以264.5萬元高價成交,超過估價200余倍。
緊隨其后的2013年6月北京傳是春季拍賣會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一副書法作品以2.5萬元起拍,最終以29.9萬元高于起拍價接近12倍的價格成交。
界定模糊的名人書法
在手寫字已經從普通大眾的生活漸漸遠去的當下,能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并不十分常見,大多數人連如何正確的使用毛筆都不甚了解?,F代生活造就了書寫方式的改變,今人的書法造詣已經很難與前人相較了,書法已經從舊時文人的必修功課變成了一種高高在上的修習。
2013年上半年的交易市場,名人墨跡的拍賣行情一時熱鬧非凡。高價成交一方面引起人們對名人書法更深層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帶動了部分投資者躍躍欲試的心態。然而“名人”的概念其實并不容易界定,演藝界名人趙本山的“龍騰鳳舞”四個字曾于2010年底創下92萬元的高價,達到單字價格23萬元;演員唐國強、張鐵林的作品也均以單字萬元起跳。但這部分作品如與近期拍得高價并引發熱議的楊虎城、莫言書法作品相比,也并不屬同類。
書法作品的高下取決于寫作者其人的文化內涵。名人書法的受眾面要大于書法名家,因為其在公眾中的社會影響力較大,有些可說是婦孺皆知。而譬如啟功、沈鵬、歐陽中石、張海等職業書法家更多得到的是專業收藏圈的認可,雖功力深厚,但“名氣”的傳播程度總歸是受到一定限制,這也間接的說明為何名人墨跡頻有一鳴驚人的動作發生。
在同幾位拍賣行的朋友及藏家探討過后,記者將“名人書法”稍作劃分,大致歸為以下兩類。
社會名人及文化學者
臺灣知名建筑師宋緒康出身文人世家,其祖上曾仕宦清朝,后與張大千、溥心畬交集甚廣,耳濡目染之下他對中國文化有著不同的感情及收藏心得。2013年6月6日,“烽火山河求仁赴義、救亡圖存(1839-1946)”展覽在臺灣歷史博物館開展,展出的珍貴文物、手稿、書籍等歷史文獻均由宋緒康提供。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他表示,“墨跡是反映一個人最直接的東西,我收藏這些名人的書札信件,是有一定的感情在,跟單純收藏書法或者繪畫不太一樣。這些名人對整個中國起到的作用遠遠大過一些書法家、繪畫家,而我將他們的墨跡手稿等集合到一起展出的原因,是希望可以讓現在的人更多了解這些被遺忘的歷史。”
若以社會影響力而論,蔣中正、康有為、梁啟超、魯迅、胡適、楊虎城等均可劃歸至此部分。這部分人物墨跡或存世不多,或由于種種原因鮮有流向市場,隨著市場研究的重視及深入,其價值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挖掘。
在中國嘉德2013年第33期四季拍的“梁寒操舊藏專場”中,上拍了125件民國人物的法書尺牘。作為國民黨元老的梁寒操,曾參加過討袁運動,任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這是當時國民政府的核心權力機構,作為其時軍政界、教育文化界、經濟界、少數民族地區等各方精英代表,這125位人物均位都擔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也許是借用工作之便,梁寒操分請此中各位為他跋寫尺牘,集成此兩函,前后也歷時十余年時間。題寫內容,既有人生箴言、共勉之詞,也有自作詩文,嘆人生表友情,還有時局政論,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蔣中正、汪兆銘、馮玉祥、楊虎城、張治中、蔡元培、陳果夫、李宗仁、何應欽、張自忠、閻錫山、傅作義、蔣作賓、柏文蔚、張繼、李烈鈞、柳亞子等均位列其中,而其中相當數量的人物,由于歷史的原因,其墨跡幾乎很少能夠保留,說它們彌足珍貴,亦絲毫不為過。其中蔣中正《楷書》235.75萬元成交;馮玉祥《隸書五言詩》103.5萬元成交;傅作義《楷書“聲應氣求”》94.3萬元成交。

郎紹君《書札》
舊時文人均受過良好的教育,其書法基本功大多深厚。張伯駒、俞平伯、林語堂、馮其庸、季羨林、李樺等文化學者,都對中國傳統書畫的研究有不同的探索,再加上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影響力,這部分書法作品價值仍有繼續放大的空間。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文人書法作品相對而言真假難以界定,因此會出現同一人作品價位懸殊較大的現象,其市場交易價格彈性很大。
此次莫言拍得高價的書法引起社會上廣泛爭議,其作品確是帶有文人修養,更不可否認的是高價成交的背后多少借助了“諾貝爾效應”的光。作家賈平凹曾直言不諱的說,“我養家的方式不是寫書,而是靠賣字畫。”書法的藝術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書法藝術本身的價值,二是書法家自身人格形象的價值。今人收藏“厚今薄古”,當代書畫交易圈子怪相迭出,文人賣字也早已見怪不怪了。
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大藏家張伯駒以其收藏之富聞名全國,眼界之富同時亦提升了他獨特的書畫藝術,他本人的書法、繪畫藝術造詣頗高。世人評論其書法,多謂有碑有帖又似皆無,一點一畫似古代某家又不似,形成了其特有的“鳥羽體”。
戲曲或演藝界名人
2011年9月一個秋日下午,“正是清秋送爽時——李苦禪、李燕父子國畫作品欣賞”主題活動在北京大觀園舉行,曾拜李苦禪為師的藍天野應邀參加沙龍并在現場作畫。眾所周知藍天野是知名的表演藝術家,其實他是先在北平國立藝專學油畫和中國畫,后才投身戲劇的,曾是李苦禪和許麟廬的弟子。
“演藝界的名人因其自身的公眾效應,他們的書法作品在自有的圈子里流通不錯,但在其他圈子流通就有難度。”一位拍賣行的朋友對記者說,“目前有一些演藝界或戲曲界人士書畫修養還是很好的,比如知名相聲演員馬季,他的字寫的也不錯,但是因為忽然過世,其作品的真假性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另外,一些人的作品存在作秀或資本運作的成分,其自身名氣大過于作品本身的文化內涵,未知性很大。”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出身于梨園世家,祖父、父親都喜歡書畫,梅蘭芳自幼受家庭熏陶,也酷愛書畫藝術。光緒甲午科狀元張謇在京為官時喜歡看梅蘭芳演出。梅蘭芳祖張謇家鄉南通很近,梅蘭芳借鄉誼常向張謇乞教書法。后來張謇辭官回南通興實業辦教育,但兩人仍書信不斷。
梅蘭芳的書法根底扎實,清麗娟秀;繪畫筆觸細膩,風格高古。1925年,梅蘭芳正式向齊白石學畫,而且也向王夢白、張大千、湯定之等人求教,博采眾家之長,畫藝大進。與此同時,他還注意將繪畫與戲劇結合起來。
名人效應,應認準深層價值
名人書法,名氣是前提,最重要的則是參考名人本身的文化內涵。
中國嘉德書畫四季部總經理賈云濤對記者說,“現在這些名人書法能不能成為一個收藏主線,還是需要時間慢慢來的。上世紀80年代,臺灣地區一些藏家就已經在專事研究這部分東西,其中包括老舍、冰心、胡適、林語堂等人寫的書法、手稿、信札等。現在大陸地區有些收藏的朋友也已經開始關注到這部分了。傳統文人的字為何有意思?因為過去文人是賣畫不賣字的,字大多是朋友間交流感情互相贈送的?,F在因為能夠拿毛筆的人不是特別多,書法已經成為一種藝術門類了。在過去,用毛筆寫字跟我們現在拿鋼筆寫字是一樣的,文人們寫不好毛筆字是很丟人的事情,這是一個修養的問題,在當時是一個普遍的社會風氣。我們現在都用電腦,所以才會覺得書法是高高在上的東西。”
對于名人手跡逐漸廣受熱捧,賈云濤分析:“過去的知識分子很多有著良好的教育,譬如私塾、留洋等。我們通過研究民國時期這部分歷史了解到,國民黨時的軍界、政界、文化界名人之間都是互通的,所以這些書法、信札、手稿等是一個歷史的佐證。這次楊虎城的《楷書》拍得高價,一是由于此次是楊虎城墨跡在拍場的首次亮相,再者因為他的字比較稀缺。名人書法也是需要根據市場來看,并不是這一張賣好了,后面就都好了。實際上它們也是一種文獻,我們在研究梁寒操舊藏的時候發現,一些軍閥、甚至武夫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們的字寫得也非常好,只不過后來棄文從武了。”
記者曾在知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家里看到多張他年輕時習戲的照片,歐陽中石是京劇“奚派”第二代傳人,其師奚嘯伯是京劇老生,四大須生之一,與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齊名。歐陽中石曾在專著《嘯伯永嘯》中說,自己不僅在京劇方面受恩于奚嘯伯先生,而且在書法方面也大享師恩。奚嘯伯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歷史、文學、書法諸方面都有很高的修養。“一些戲曲界、演藝界的朋友寫字,這都是需要有文化修養的。”賈云濤說,“梅蘭芳、周信芳、譚鑫培等都寫得一手好字。我們現在怎么衡量一個藝人?不光需要表演,這些內在的涵養是支撐他們演藝的東西。”

莊則棟《書法》
宋緒康在采訪的最后對記者說:“有仰慕之心造成的風氣可以影響社會,當社會離開‘暴發時代’,尋找生命更深層意義的時候會好一些。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應該更廣角的看,從而了解整個文化的全面性。隨著大家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了解,一些曾經不大受重視的部分應該會更受尊重。”而我們希望,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名人墨跡諸如史料手稿、信札、成扇等部分受到重視及保護,而并不是隨著市場的一時熱潮蜂擁而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