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

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

永樂青花菊瓣紋碗
明代永樂與宣德兩朝,是明初國力比較強盛的時期,政局穩定,城市經濟與對外貿易的發展,刺激了包括瓷器在內的手工業生產的繁榮,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御窯廠燒造的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它與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燒制技術達到了最高峰,成為我國瓷器名品之一,也是明清青花工藝的典范,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毒暗骆偺珍洝吩u價宣德瓷器:“諸料悉精,青花最貴。”
永宣官窯青花燒造數量上也是空前的,但宣德朝數量要遠遠超過永樂朝。僅景德鎮御窯廠的瓷窯在宣德年間就增至58座,據《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龍鳳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的任務。其中青花占大多數,并成為生產的主流,由此可見其燒造規模、數量之大。產品不僅供宮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為商品大量行銷海外,以及對國外入貢者的答贈,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民窯青花大都比較簡潔概括,實力與質量上略遜于官窯,釉面欠滋潤,常有縮釉現象。有的過于厚重,不注意修胎,畫法奔放自如,用筆較草率,畫面構圖簡略,很講究意境、情趣,充滿了民間生活氣息,活潑而有趣味。
另外,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王皇后對藝術品具有濃厚的興趣,宣德帝本身在詩、書、畫及游藝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才能,明沈德符《野獲編》、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清劉體仁《七頌堂識小錄》等均有記載,能詩善畫,且有大量作品留世,如《武侯高臥圖卷》、《萬年松圖卷》、《蓮蒲松蔭圖卷》、《苦瓜鼠圖卷》等作品。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手工藝方面的發展,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銅器、琺瑯、雕漆及織繡、繪畫等,俱能成就輝煌。

永樂青花纏枝蓮紋燭臺

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永宣青花胎體精密細膩,胎質潔白堅硬,薄厚適度,擺脫了元代厚重風格的影響,梅瓶、大盤、大罐多是無釉白色細砂底,用手撫摸十分光滑,足邊有火石紅斑點。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潤,光澤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稱“亮青釉”。有酷似桔子皮一樣的桔皮紋,這種特點在清代很難仿造成功。極少數有開片。釉中氣泡密集,大小不一。永宣青花之所以被后人推崇,無疑與當時所用的青料有很大關系。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往往是根據紋飾的不同而決定使用哪種鈷料描繪哪個部位的紋飾,從宮中傳世品來看,官窯青花瓷器基本以進口料描繪為主。這種進口青料來自波斯,叫蘇麻離青(亦稱蘇泥勃青),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明萬歷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記載:“我朝則專設于浮梁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年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明確記載了永樂、宣德時期青花瓷的用料為“蘇麻離青”。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也曾提到。蘇麻離青與國產料在成分上有很大的不同,據化學分析,這種進口青料別具一格,含鐵量特別高,含錳量低,故稱“高鐵低錳”料。燒出的瓷器呈色黑藍,深沉濃艷,有著自然暈散的藝術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樣,給人以凝重之感。特別濃色處往往出現銀黑色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結晶,用手撫摸釉面凹凸不平,成書于清代的《南窯筆記》宣窯中講宣德青花“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銹者”。用這種青料描繪的紋飾具有中國畫的水墨韻味,被視為無法模仿的特色。同時,工匠們熟練地運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燒制出色調不同的青花,令人賞心悅目,如藍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制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明王士性《廣志繹》中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明張應文《清秘藏》論窯器中描述:“我朝宣廟窯器,質料細厚,隱隱橘皮紋起,冰裂鱔血紋者,幾與官、汝窯敵。即暗花者、紅花者、青花者皆發古未有,為一代絕品。”清乾隆年間朱琰《陶說》談宣德窯:“按此明宣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以上兩本書均對宣德青花有很高的贊譽。另外還有許多明清文獻對永宣青花在造型、釉色、燒造工藝及藝術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評價。
永宣青花造型繼承元代、洪武時期的傳統式樣,并在原有基礎上加以創造和改進,品種多種多樣,在明代也是首屈一指的,十分富于變化。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餐具和陳設瓷,常見有盤(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雞心式、合碗、臥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壓手杯,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豐滿,瓶體肥胖與元代比頸部粗而短,玉壺春瓶、膽瓶、貫耳瓶、四方倭角瓶、葫蘆瓶、大天球瓶、綬帶耳葫蘆扁瓶、扁瓶),罐(壯罐因上下粗壯而得名,是永樂朝的典型器。軸頭罐、蟋蟀罐、蓋罐、直口罐、出戟蓋罐),鳥食罐(瓜式、竹節式、盂式),雙系小蓋罐,永樂首創。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壺(如意耳扁壺、背壺、梨形壺、執壺、茶壺、藏草壺、僧帽壺),洗(花口洗、臥足洗、菱花式洗),硯滴、筆管、燈、水盂、盞托、軍持、花澆、缽、盒、豆、爵、石榴尊、長方爐、三足筒爐、鏤空香熏、魚缸等。盤類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斂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圓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種造型有多種尺寸,小的十幾厘米,大的近80厘米。一束蓮盤傳世最多,無論大小極少見塌底現象,胎體都比較厚,足墻不是很高,墻內斂,里墻外斜,無法用手抓起,為無釉細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兩種,釉底多寫本朝年款。宣德青花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臺階底。除此之外,當時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對外貿易的頻繁往來,許多造型模仿西亞地區的金銀器、玻璃器和陶器的器物,如天球瓶(瓶頸短粗,上闊下斂)、花澆、魚簍尊、盤座(無擋尊)、折沿盆、八方燭臺等。這些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瓷器在永樂朝曾大量燒造。整體風格雄偉渾厚、莊重古樸,大件器皿增多,相對于盤、碗、碟類器物來說制作難度要大得多,胎體均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修胎仔細,很難看到接痕,胎體厚、制作非常規整,比例協調,沒有變形現象,說明成型技術和燒成技術都十分成熟,大盤底足淺,足下部內斂。小件器物以永樂朝為代表,精致細巧,厚薄適度,各部位處理嚴謹得當,具有典雅、清新秀美的藝術風采。
永樂、宣德青花紋飾取材范圍比較廣闊,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改變了元代青花層次繁密的布局風格及粗獷的畫法,裝飾上漸趨疏朗,規矩中富于變化。紋樣繪畫上,采用小筆渲染填色,由于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其構圖都達到很高的境界,這時期注重從自然界選取素材。植物紋有:纏枝蓮、蕃蓮、束蓮、枇杷果、牡丹花、扁菊花、梔子花、百合、靈芝、牽牛花、忍冬紋、石榴、柿子、荔枝、海棠花、山茶花、寶相花、射干花、松竹梅、葡萄、瓜果、折枝桃、西瓜等。許多花卉的枝干、花葉經過概括、變形、夸張和取舍,增強了裝飾性。最常見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蓮花組合描繪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幾種花卉交錯重復使用,布局非常勻稱。永樂青花還常繪園景花卉圖,多見于60厘米左右的大盤。纏枝蓮花在永、宣青花瓷中也較為多見,是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紋樣,描繪得非常流暢,線條粗獷,自由活潑,畫法布局根據器型講究變化,既靈活多變又有較強的規律性,顯示了當時裝飾藝術的高超及繪畫功力的嫻熟。動物紋有:龍(團龍、夔龍、螭龍、海水龍、行龍、龍紋牡丹、龍穿花、龍穿蓮)、鳳(團鳳、云鳳、雙鳳、鳳穿蓮、龍鳳)、魚藻紋、綬帶鳥、麻雀、海獸、飛象、麒麟、獅子等。永樂龍紋,一般張嘴,常常是細頸長身,比元代粗,多為五爪呈輪狀,少數為三爪、四爪;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最富有生氣,潑辣有力,龍首威武昂揚,頭發長而向上飄起,有雙角,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體現宮廷龍紋的威懾感。龍除了與朵云和海水組成圖案外,當時也常和鳳結合在一起。人物紋,由于受蘇麻離青原料易暈散的限制,所以描畫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簫引鳳、嬰戲圖、琴棋書畫,仕女常常和庭園樓閣組合描畫在一起,格調清幽,如仕女游園、賞月、拜月等。海水紋在永宣青花中更是大量出現,也最為擅長,除了少量用作主題紋飾外,多是用作輔助紋飾,采用寫實手法描繪,海水起伏翻騰,洶涌澎湃,氣勢壯闊。另外,庭園小景、蓮花托八寶、梵文、藏文等吉祥圖案和文字也經常出現于青花瓷器上。當時比較常見的邊飾有正反、相連的回紋,正反山字、點珠紋,朵花、卷草、蕉葉、忍冬、纓絡、仰覆蓮瓣、如意云頭紋等,另外,永宣青花在裝飾上有的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合使用。綜觀永宣青花紋飾取材范圍廣泛,構圖有新意,裝飾手法豐富,繪畫講究氣勢,恢弘壯闊,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永樂青花款識不多,僅見于壓手杯里心篆書“永樂年制”四字款,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帝王年號款。明谷泰《博物要覽》中記載:“壓手杯,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篆書‘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永樂年制’四字,細若米粒,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
宣德青花款識曾有滿器身的說法,根據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頸、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書寫。但主要還是以器物足內中心的青花雙圈六字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橫款,一般寫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識一般是在碗心,多為雙圈六字。字體結構布局都很規矩,字與字之間距離適中,模仿晉唐小楷的筆法,筆畫粗細適中,筆法遒勁有力,字體清晰。已故古陶瓷鑒定家孫瀛洲總結宣德款識,作有歌訣“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陽陰,橫豎花四雙單圈,晉唐小楷最出群”。當時寫篆書款極少,雙圈往往有深淺,字體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筆處呈尖狀,“大”字多撇短,捺長,“德”字“心”上無一橫。
由于永宣兩朝中間相隔的洪熙朝只有一年時間,所以過去文物界有永宣不分之說,往往把沒款的瓷器劃為永樂,實際不然,筆者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700余件永宣青花藏品,結合近年來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永樂、宣德地層出土資料來看,永宣青花既有其共同點,也有許多區別之處。概括起來,永樂青花胎體較輕,釉層更為肥厚、瑩潤,青花十分濃重帶有暈散,顏色稍深于宣德青花,造型圓潤靈巧,許多器物尺寸不是很大,梅瓶下部近底處要比宣德梅瓶略顯肥胖豐滿,紋飾清新秀麗,筆道細,無桔皮紋,繪人物的極少,僅見青花胡人舞樂雙耳扁壺。大多無款,僅見于纏枝蓮紋壓手杯的杯心寫“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而宣德青花,胎體重,瓷化程度高,釉色白中泛青,釉層多布氣泡,有桔皮棕眼,也就是橘皮釉明顯,青花濃淡相間,多帶有黑色結晶斑點,造型更加豐富,尺寸比永樂大,紋飾畫法筆道較粗,講究布局、層次,繪畫技巧更為成熟,用筆很有氣勢,大多寫有年款。
名聲顯赫的永宣官窯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仿效,為青花工藝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開始到晚清民國,時至今日仍大量仿制。最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御窯廠以清宮舊藏的永、宣青花為藍本,去精心燒造,造型、尺寸、紋飾及色感上有的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很強的永宣青花韻味。清代仿永樂青花主要是以雍、乾兩朝為代表,雍正仿永樂青花器有青花菊瓣紋雞心碗、青花錦紋雙耳扁瓶、青花綬帶耳葫蘆扁瓶、青花折枝花紋雙耳扁瓶、青花纏枝花紋折沿洗、青花纏枝花紋雙系蓋罐、青花纏枝花鳥紋大盤;乾隆仿永樂青花器有:青花阿拉伯紋盤座、青花加金苜?;y碗、青花錦紋壯罐、青花折枝三果紋僧帽壺。康熙朝仿宣德青花的器物有青花仕女紋碗、青花纏枝花紋缽缸、青花折枝花果紋花口碗、青花纏枝花紋魚簍尊,青花海水異獸紋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器有:青花竹石蕉葉紋玉壺春瓶、青花花果紋梅瓶、青花花卉紋書紋燈、青花團龍紋葵式洗、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青花綬帶耳葫蘆瓶、青花牽牛花四方倭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器有青花錦紋蓋罐、青花鳳穿花紋罐、青花松竹梅人物紋盤、青花把蓮盤、青花花果紋執壺等。雖然青花發色也略有暈散,但小黑色斑點是人工點出,沒有金屬光澤,也不沉入胎體。整體上看還是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個別仿品如不仔細對比辨別、觀察分析,極易混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