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一種古老的材料,從漆器到漆畫,其自身衍生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藝術語言。
陶和漆,這兩種古老的材質有什么關系?
陶塑和漆畫,擺在一起可以有怎樣的內在和諧?
9月5日,由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共同舉辦的“陶漆意象—萬兆元、梁小貞、關慧儀陶漆作品聯(lián)展”在二沙島嶺南會展覽館拉開帷幕,給廣州觀眾帶來一次寧靜自然的審美體驗。
陶與漆,來自生民的本源
展覽還在布置之中,我們就來到了嶺南會。展館的二層與三層,中央布置的是萬兆元的陶塑,四壁分別懸掛著梁小貞和關慧儀的漆畫作品。泥土鄉(xiāng)情的陶韻和流光溢彩的漆繪,有種對立中的和諧。
“要問陶與漆有什么內在的聯(lián)系,首先不能不提的是材質之美。陶與漆,來自自然,來自泥土與植物,是最質樸的材料。”藝術家關慧儀告訴信息時報記者。“其實,早在漢代墓葬之中,就出土了不少陶胎漆器,只是在數(shù)量上不如木質漆器那么多。這是早期的陶與漆親近的記錄,陶藝與漆藝,這兩者被視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的古老文明,已經(jīng)走過了數(shù)千年漫長輝煌的歲月,給世人留下了豐盛的文化瑰寶。幾千年過去了,這兩種看似不同的材料,它們的純粹與自然令人神往,神秘的聯(lián)系也未曾隔斷。到今天,日本漆工藝中還會使用一種蓕土,作為半大漆的輔料。”
而更深層的聯(lián)系,則是在于藝術家與材質之間靈魂的接觸。“用唐大禧老師的話來說,我們都是手工業(yè)的勞動者—萬兆元做粗陶,是用手捏的方式與陶土對話,我們做漆畫,也是用手工藝的方式,緩慢的、沉潛的,在時間與手作中讓作品慢慢成型,帶著我們的體溫。”
因為這一切,關慧儀認為:“我們三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不是色彩的或者題材的映襯,而是來自文化本源的共鳴。”
萬兆元:泥土記錄的豐沛情感
萬兆元的陶藝作品非常樸實,來源于他對生活的沉淀。他曾插隊農(nóng)村,這段經(jīng)歷對他來說似乎成為骨血中的底色,那份情感豐盛到滿溢,以至于給我們介紹這些表現(xiàn)農(nóng)民生活的作品的時候,他忍不住熱淚盈眶,一句話,總要分很多次才能講完。“我每做一件,都準備很久,但做成了還是不滿意,我想做出他們的靈魂。那些村中的老人,那些辛勞了一輩子的耕牛,苦了一輩子,就默默地沒了,沒人記得了。我想用作品,把他們記下來。”
那些面容疲憊的老人,那些青壯年走進城市之后被遺留下來的愁苦的空巢,那些被遺忘的、耕作于白云之上的牛,構成了泥塑的主題。雖然他自小跟隨名師,打下了堅實的雕塑基礎,但是在他本次展出的作品,人體結構、雕塑語言等等都被忽略了,所余的只是他對農(nóng)民虔誠、深厚的感情。在創(chuàng)作時他使用了最普通的、最粗糙的材料—農(nóng)民用于制作瓦盆的粗陶泥,陶泥加雕塑泥的創(chuàng)意,使他的作品經(jīng)燒制之后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粗樸與寫意。
梁小貞:從文化史中尋找視覺符號
梁小貞的作品,陳列在嶺南會的二樓。初看起來,感覺到的是設色的古雅,仔細看去,畫面背景中的元素都其來有自,有些是取材于隋唐壁畫、有些是來自秦磚漢瓦,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視覺記憶。疏朗的線條,勾勒出畫中主體的符號,似乎來自更近一點的視覺,有明清的圖式,有鴛鴦,有民俗門神,有觀音造像……而她自己卻說,并沒有特意去選擇這些視覺符號,“只是覺得它們很美,于是就用在了我的畫里。”
于是,帶著些錯位與拼貼,帶著些層層剝離的文化記憶,這些畫面豐富,交織重疊,耐得住細看,卻不沉重。近期的作品更輕盈些,從植物得到靈感,用抽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回歸漆畫的裝飾性,又帶有足夠的個人風格。
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意志是與其全部的生活體驗分不開的—其教養(yǎng)、氣質、經(jīng)驗、心境的差異等,還包括信心、價值、偏見、記憶以及偏愛,這一切都是藝術家內心語言的訴說。
材料與肌理是一體的兩個面,藝術作品中的綜合材料肌理變化給予我們的是心靈的震撼。
而漆畫的繪畫,正是把肌理的美妙之處發(fā)揮到極致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關慧儀:在漆中尋找東方色彩
在許多評論家看來,關慧儀的漆畫作品有點“不像漆畫”。她沒有刻意強調漆這種材質的厚重玄遠,而是畫得輕松灑脫,生機盎然,甚至還創(chuàng)造性地用漆畫去寫生。這次展覽中,她的作品中有一大部分,是花草,是風景,而這些在漆畫傳統(tǒng)中,是不多見的。
拿這個問題去問關慧儀,她告訴我們,歷史上,漆藝是以工藝器皿為主,建國之后,通過蔡克振老師等的努力,將漆畫提升到了藝術的高度。由于時代的影響,幾代美術院校畢業(yè)的學生,都習慣了油畫的筆觸。“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日本韓國,漆藝、漆畫都沒有像中國這樣,用近似油畫的快速筆觸,表現(xiàn)對象。這是我們建國以來的獨特美術傳統(tǒng)。迄今已經(jīng)幾十年。對此,還可以進一步研討。就我個人來說,我找到了漆這種材料,用它表現(xiàn)的還是自己的情感。”
在她看來,漆這種材料最吸引她的,是特有的顏色體系:“這是屬于東方的色彩,區(qū)別于其他畫種,它古雅沉穩(wěn)、艷而不俗,特別吸引人。即使是"黑",漆的黑與其他材料的黑都不同,是特別神秘特別美麗的黑,甚至帶有一種神性,所以我的畫面上,經(jīng)常會留有一大片的黑,以黑即白,知白守黑。”
藝術家簡介
萬兆元
廣東東莞人。擅長雕塑。曾任職于廣東省木偶劇團。主要雕塑作品有:《召喚》(合作,獲“廣東省美展”優(yōu)秀獎)、《小演員》(1980年參加“廣東省青年美展”)、《荷女》(立于深圳新光藥廠)、《園》(立于深圳新園大酒店)。
梁小貞
中國美術協(xié)會會員、高級美術師。廣州藝術博物院廖冰兄藝術館館長、教育部主任,省美協(xié)少兒美術藝委會委員,廣州市美協(xié)常務理事,市美協(xié)漆畫藝委會秘書長,嶺南漆畫學會副會長。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省市級和國際美術作品展并獲獎。
關慧儀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系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漆畫藝委會副秘書長、廣州市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廣州嶺南漆畫會秘書長。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全省大展,主編出版了《漆行志》、《花對花的抒情》、《藝游記》等。
鏈接
漆畫市場潛力巨大
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漆畫藝委會副秘書長關慧儀認為,漆畫的市場尚未打開,潛力巨大。
目前,國內作為藝術品的漆畫市場還不成規(guī)模,這主要是因為漆畫制作工藝復雜、花費時間很長,只能精工細作,無法批量生產(chǎn),造就了它的稀缺性,所以價格居高。
但漆畫作為收藏品,也有它特殊的優(yōu)點:首先是畫面高貴典雅,耐人欣賞;其次是漆這種材料防蟲防腐,易于長久保存;第三是漆畫不可復制,即使畫家本人,也不可能畫出完全一樣的漆畫來,它具有唯一性。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