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紫砂傳承展上午開幕,免費供市民游客參觀
最近幾年,紫砂壺拍賣行情節節高升,尤其是名家畫壺、題壺、刻壺的作品,備受青睞。素有“壺藝泰斗”之稱的顧景舟先生的“仿古壺”,一把壺動輒拍出四五百萬元,甚至創造了千萬元的天價。今天上午,作為2013年第三屆浦東文化藝術節的特色展覽,《海派紫砂傳承展》首次在陸家嘴吳昌碩紀念館隆重開幕。近300把做工精美的紫砂壺收藏品將免費供市民及游客參觀。
名壺收藏越炒越熱
近幾年,紫砂壺悄然成為藏友的心頭好。一把名家紫砂壺均要數萬元、數十萬元。記者從本次展覽的主辦方了解到,素有“壺藝泰斗”之稱的已故顧景舟先生的“仿古壺”,目前市場價值普遍在200多萬元。此前一把“座有蘭言”仿古壺,市場價格已超過千萬元。本次展出的仿古壺呈扁腹狀,直口,短頸。上海工藝美術學會紫砂專業委員會會長蔣國興告訴記者,這把仿古壺是顧景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制作,市場價在五百萬元以上。
那么,這把壺何以價值甚高?據主辦方透露,紫砂壺是純手工制作的,不僅需要高深的藝術設計水平,還要有精湛的手工技藝。一把壺從選料到制作完成,通常花費兩三個月的時間,而名家每年只制作幾件作品,因此名壺數量不多,一壺難求。此外,顧景舟的作品近十年來備受收藏市場追捧,在拍賣場上屢屢突破紀錄。 2011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中,顧景舟的一套組壺更是創造了1782.5萬元的天價。近來,“沾顧”的紫砂作品呈現價格高漲的趨勢。
此次參展的作品還有海派紫砂前賢王寅春、蔣蓉等的扛鼎之作。如蔣蓉的“牡丹壺”,堪稱珍貴文物,只此一把,為其后人珍藏,如拿到市場估價,價值在千萬元以上。同時展出的還有許四海大師收藏的清康熙至民國年間十多件紫砂壺品,造型奇特,極為罕見,價值難以估計。
海派紫砂由來已久
紫砂壺作為中國傳統的工藝品類,與奇石、蘭花一起被古人并稱為“文人三雅”。據展覽承辦方、上海工藝美術學會紫砂專業委員會介紹,海派紫砂得江南文化先天滋養,5000年前的“崧澤文化”時期便有興盛的陶業,到明清時期,上海先于各地出現了近代陶業的雛形。
“作為陶瓷中的精品門類紫砂業,早在清末,上海灘便涌現出一批制壺名家。他們是海派紫砂的先驅。其中翹楚有多才多藝,詩詞、書畫、篆刻、賞鑒無一不工、自號‘壺公’的瞿應紹。制壺大家陳鳴遠的母親也是上海人。”蔣國興說。 20世紀初的海上開埠潮中,上海便涌現出一大批經營紫砂的商號和紫砂藝術鑒賞家、收藏家,其中較著名的有鐵畫軒、吳德盛、陳鼎和、利永公司、葛德和等。他們一邊赴宜興訂貨,一邊延攬了幾乎所有頂尖的宜興紫砂藝人來滬,收藏明清名家名壺的同時組織仿制明清名壺,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 《海派紫砂傳承展》除了展示名品,將著重凸顯時代的變化,讓觀賞者能切身體驗到了海派紫砂藝術的魅力。
一把紫砂壺的價值,除選料材質外,主要體現在造型、工藝和名氣上。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參展的作品也有多位當代紫砂藝術大師的代表作品,并且推出一批優秀的新人新作。本次展會到9月15日閉幕,歷時8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