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園雅集圖》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文人畫領域承前啟后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沈家世代隱居吳門,居蘇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區陽澄湖鎮。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親沈恒吉,又是杜瓊的學生,書畫乃家學淵源。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
沈周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悠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視惡濁的政治現實,一生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于收藏。交友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為題款,他也欣然應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圖其楹廡,搜羅畫家,沈周亦在其中,隸往攝之,沈周曰:“毋驚老母,旦夕往畫不敢后”客人頗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賤先生于此?渴貴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義也,豈有賤哉?謁而求免,乃賤耳。”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師承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 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來博取眾長,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并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
藝術成就
融南入北詩書畫結合
沈周的繪畫主要受元四家的影響,早年宗法王蒙,上溯至董源、巨然。沈周認為“士夫家”畫為最高,故學董、巨,又推吳鎮為最高。
沈周擅畫山水、花鳥和人物,尤其以山水畫最佳。他的山水畫大致可分為細沈和粗沈兩種風貌,其作品多為粗筆,粗沈為其晚年的畫風。早期畫風秉承家學并師承杜瓊、劉玨,作品多為小幅。文徵明在題跋中說其少時所作,“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為大幅,粗枝大葉,草草而成。雖天真爛漫,而規度點染,不復向時精工矣。”從筆墨上來講,于嚴謹細秀之外漸趨粗放,氣魄轉向雄逸沉厚。下筆剛勁有力,同時又能將元畫溫蘊含蓄之美保留,墨色酣暢淋漓,渾厚沉郁,氣勢磅礴而又不失醇厚蒼潤。沈周晚年師法吳鎮,筆墨更加粗簡豪放,形成了氣勢雄健、意態軒昂的主要風貌。在構圖上,沈周一方面強調山川宏闊的“勢”,同時又著意于“樸實的”質,追求一種境界優雅、平和怡悅的氣氛,于拙中寓巧,他的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審美傾向與特點,代表了明代文人畫的美學追求。
沈周的繪畫為傳統山水畫作出了兩大貢獻:其一,融南入北,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如沈周的粗筆山水,用筆融進了浙派的力感和硬度,丘壑增添了守人之骨和勢,將南宋的蒼茫渾厚與北宋之壯麗清潤融為一體,其抒發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變為宏闊平和。其二,將詩書畫進一步結合起來。沈周的書法學黃庭堅,書風“遒勁奇崛”,與他的山水畫蒼勁渾厚十分相似、協調。他又將書法的運腕、運筆之法運用于繪畫之中。沈周同時還是一個詩人,至老年“踔厲頓挫,濃郁蒼老”。他把這種詩風與畫格相結合,使所作之畫,更具有詩情畫意。
沈周的花鳥畫,有寫意和沒骨兩種風貌。沈周吸收了歷史上公認的花鳥畫大家之長,創造出富有“文人畫”意趣而又非逸筆草草,具有平淡天真,既生動又空靈的“登神逸品”。畫風清秀淡雅,獨具一格,開文人寫意花鳥畫之先河。
代表作品
精品藏于各大博物館
沈周的代表作品現在多藏于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藏有精美作品,重要的有《仿董巨山水圖》軸(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滄州趣圖》卷、《卒夷圖》、《墨菜圖》(這兩幅原為冊頁,后合裝成卷)、《臥游圖》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幾幅沈周精品,其中有《東莊圖》、《牡丹》軸,此畫作于 1506年,當時沈周已81歲。遼寧博物館藏有兩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賞圖》卷,畫面中樹石茅亭,亭中飲酒賞菊者三人,意態優閑,布勢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煙江疊嶂圖》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筆墨之運用,隨心所欲,滿紙煙戀,誠屬沈周82歲晚年杰作。此外,臺灣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沈周極有名的《廬山高圖》軸。
沈周早年多畫小畫,40歲以后才畫大幅繪畫作品,中年畫法嚴謹,用筆沉著,晚年筆墨豪放,氣勢雄強。 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沈周的代表作品現在很多收藏在中國各大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重要的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圖》軸、《滄州趣圖》卷、《卒夷圖》、《墨菜圖》、《臥游圖》等。中國南京博物院也收藏有幾幅沈周精品,其中有《東莊圖》、《牡丹》軸。遼寧博物館藏有兩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賞圖》卷,另一幅是《煙江疊嶂圖》卷,它們創作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筆墨的運用隨心所欲,是沈周82歲晚年杰作。
市場表現
佳作問世競爭激烈
海外藝術市場偶爾會出售沈周的作品,一當出現,必然引起轟動,引致買家競爭。2010年北京九歌國際拍賣公司推出的沈周《松窗高士》立軸以1.523億元落槌,成為2010年十大最貴藝術品之一。然而這個價格還遠未達到沈周繪畫作品的應有價值,未來升值空間巨大。對于書畫收藏而言,近年來古代書畫保持、延續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主角身份,而且漲勢驚人。據業界人士預測,用不了一兩年,古代書畫的單幅成交價格還將會突破。而沈周作為明四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古代書畫市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精品鑒賞
沈周曠世經典之作
【名稱】沈周《廬山高》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明代
【作者】沈周
【規格】軸,紙本,設色畫,縱:193.8 公分,橫:98.1 公分[2]
【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沈周的山水畫以北方畫風特有的遒勁、渾厚之氣,表現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韻,使南北畫風有機融合,又各盡其妙。這一繪畫風格的形成不僅在于其“師古能化,自出機杼”,還與其人品、閱歷及修養的歷練有關。他作品風格的發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以“細筆”畫為主,晚期呈現出粗筆放逸的風格,《廬山高》可以說是兩種風格兼具的代表。沈周40歲以后,開始畫大幅的作品,《廬山高》圖作于41歲,該作品縱193.8厘米,橫98.1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作品堪稱沈周經典之作,也是他轉型時期的代表作。
沈周與齊名的另一位畫家唐寅,都曾以廬山作為審美載體,卻表現出不同的意味。沈周用廬山的崇高來比喻老師的學問與道德,同時廬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沈周就借萬古長青的五老峰來祝賀老師的壽誕。所以他選《廬山高》這個畫題是含有特殊意義的。因取廬山的崇高博大贊譽其師,故畫面上所畫崇山峻嶺,層層高疊,近似王蒙的筆法、布局,作危峰列岫,長松巨木,起伏軒昂,雄偉瑰麗。近處一人迎飛瀑遠眺,比例雖小,卻起著點題的作用。由于作者極善于虛、實和黑、白的均衡處理,故畫面雖飽滿卻不覺得擠迫窒息。畫面上水的空靈、云的浮動,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飛瀑,使密實的構圖里有了生動的氣韻。整幅畫筆墨顯得堅實渾厚,景物郁茂,氣勢宏大,雖筆法師王蒙,但更顯清新空靈,融“崇高”的人格理想與壯麗的大自然為一體,也揭示了畫家的胸襟。
此幅畫于成化丁亥(1467),取法為宋、元文人畫傳統,故精力專注,特為杰出。畫中山石林木筆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覺渾樸雄健。幾無空處,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與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于滿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沖下,澗水輕柔,云光山色極為精采。
明代中期隨著經濟生活的繁榮,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路”的蘇州(俗稱吳門)涌現出卓有成就的畫家群體,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為著名,人稱“吳門畫派”。他們的作品大多數表現江南文人優雅閑適的生活情趣。“吳門畫派”不僅振興了文人畫,還規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習,推動了明代繪畫深入發展。在吳門派后期畫家中,著名的有陳淳、陸治、錢榖、陸師道、周天球等人,其中不少人在某些領域有新的發展。吳門派繪畫對明末清初重要畫派的影響也很大,以董其昌為主的松江派,以及后來派生的蘇松派、云間派等,都與吳門派有一脈相承的關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