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我老板,叫我雕塑家或藝術家”李春華很不喜歡自己的名字和作品與“老板”、“錢”等字眼沾邊。他說,不要提錢,藝術品一提錢就沒有意思了。
1944年6月4日開始的松山戰役是中國遠征軍最為艱苦的攻堅戰之一,戰役歷時3個月3天,中國軍人以死傷7675官兵的代價全殲日軍1260人。三年前,李春華在構思遠征軍雕塑群時,他并不知道有這場攻堅戰,但當他行走在云南騰沖縣和龍陵縣考察并了解到這場戰役,經和當地政府溝通,決定將他的遠征軍雕塑群落戶松山。
遠征軍影視劇 激發創作欲望
李春華已經不記得這三年來自己是第幾次來到松山戰役遺址現場,昨日上午,當他把他最后一個塑像的頭部安裝完畢時,整個遠征軍雕塑群完工,今日,遠征軍雕塑群將會揭幕。
2009年,李春華因作品《中國標準》在上海世界博覽會雕塑設計成果展一舉成名,2010年11月,他將《中國標準》落戶千燈湖后,開始尋找新的藝術題材。當時,中國遠征軍以及滇西戰役等影視作品風靡全國。他發現,對于當年的國軍(所有抗日的國家軍隊),目前還沒有其他藝術家進行過大規模大力度的創作。另外“我個人對抗戰老兵英雄們的敬仰之情也是一個促使我創作的動力因素”。
看完電視劇,他初選了龍陵和騰沖兩個地方。騰沖對這塊并不感興趣,而龍陵縣在當年已經啟動了松山旅游小鎮的項目。當地文體部門也培訓了當地村民,并對合格的學員頒發了松山抗戰遺址講解員上崗證。楊金滿是獲得上崗證的學員之一。李春華的遠征軍雕塑群正好切合了這個主題,縣政府支持李春華的遠征軍雕塑群項目。
老兵家中完成頭像制作
李春華的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占地約17500平米,由402座單體雕塑組成。這些雕塑分娃娃兵群、女兵群、手槍軍群、迫擊炮炮手群、美軍群以及現存老兵群等12個方陣,另外還雕塑了一尊史迪威將軍的塑像。
史迪威將軍的頭像是昨日安裝上去的,這402個雕塑的頭像全部在佛山雕刻,雕刻完畢后分批次運往云南安裝。李春華介紹說,整個雕塑群是他和六七個助手一起完成,其中助手們大多數在松山為雕塑塑身。在所有的頭像中,現存的老兵頭像是最難制作的。每一個老兵的頭像都是根據照片在工作室把泥塑雕刻到七成時,再到老兵家現場雕塑。
李春華介紹說,這個雕塑群是用鋼筋混凝土制作的。有兩個原因,一是便宜,二是很好地解決了士兵雕塑站起來腿細不著力的問題。還有一方面就是,結合高黎貢山系潮濕多雨氣候特點,使雕塑表面生長出生命之青苔,形成時光積淀,讓觀眾感知歷史的滄桑,讓后輩銘記中國遠征軍的悲壯歷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