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江的工作室不大,擺滿了各種材質的鼻煙壺,有成品也有半成品,還有未經加工的小壺,它們像一個個晶瑩剔透的小精靈一般充斥在屋子里,件件都讓人流連駐足。王志江的工作室位于王府井中心地帶一座寫字樓的地下,能在繁華喧鬧的地方有這樣一間工作室,安安靜靜地從事創作,是件極幸福的事。“這個地方在地下,看不到太陽,有時一畫就是五六個小時甚至是小一天的時間,出去以后天已經黑了。”王志江笑著說。談話間,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他對內畫鼻煙壺的熱愛和傳承這門藝術的使命感。
“馬家”內畫聞名遐邇
鼻煙是一種煙草制品,用煙粉和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它最早發源于美洲印第安地區,先是傳入歐洲,之后于17世紀后期傳入中國。起初,鼻煙并無特制的容器,直到清代才有鼻煙壺的出現。內畫鼻煙壺則出現更晚,要到清末才逐漸發展起來。鼻煙壺的品類有很多,可由瑪瑙、漆藝、景泰藍、玉石、果殼、玳瑁等材質做成。內畫鼻煙壺只是其中的一個類別,但這樣制作出來的鼻煙壺最耗時費力,卻也是取得藝術成就最高的品類。舊時其精美的工藝、漂亮的外觀吸引了皇家和大批收藏家的熱捧,一度成為宮廷御用的把玩珍品。
內畫鼻煙壺一般被劃分為京、冀、魯、粵四大派別。其中,“冀派”出現較晚,但是發展卻最快。據王志江介紹,內畫鼻煙壺產生最早的應屬“京派”,他師父的爺爺馬少宣最早就是為皇家作畫,而“馬家”內畫如今在海外最為出名。“馬家”的繪畫風格文人氣息很濃,一般為一面繪畫一面書法,而且書法大部分為歐體字,這便要求具有很強的書寫功夫。除“馬家”外,“京派”中的葉仲三大師藝術成就也極高,“葉家”的繪畫內容多涉及花鳥、人物、草蟲等,以色彩鮮艷、濃烈著稱。此外,還有周樂園和丁二仲兩位大師,但他們的傳人不多,所以隨著兩位老藝人的去世,他們的手藝在民國之前也失傳了。王志江的兩位師傅,一位是馬少宣的嫡孫馬增荃,另一位是葉仲三的嫡孫女葉淑英,由于兩位師傅關系非常好,所以同收了一位徒弟,而王志江也成了馬家現在唯一一個外姓弟子。
創作過程“痛并快樂著”
王志江的父親也是一名內畫鼻煙壺手藝人,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中,他從小便對這門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從初學至今,他已經從事內畫藝術16年之久。回憶自己的學藝經歷,他用“痛并快樂著”來形容。“由于內畫藝術都是反向作畫,所以在這個行業,寫字是第一難的,我說的這個‘寫字’,是指寫什么字體就要像什么字體,而不是自己隨便瞎寫的。第二就是要求有造型基礎。傳統的肖像畫是勾線的,但是‘馬家’的要求是有一定的立體感。我以前學過西畫,所以學起來感覺還不那么吃力。”王志江說。
鼻煙壺的壺體一般需要特制,現在人們所用較多的材質是人造水晶和玻璃。人造水晶需要采用塊狀處理,是將整個水晶塊切割,然后一點一點打磨成型,而玻璃則是融裂后吹出來的。王志江在作畫前會用金剛砂和小鐵珠在壺中進行打磨,一般是把珠子和砂放入壺中,用水作潤滑劑,慢慢搖晃逐漸而成。用這種方法,打磨一個壺一般需要15個小時,過程頗為漫長。而現在高科技的噴砂技術雖然快捷方便,且一噴便能將壺的內壁清洗干凈,但手工磨制可以對壺內壁顆粒的精細度有更好的把握。“顆粒細,顏色、線條就不容易暈開,反之則不同,這個道理就如同在宣紙上作畫一般。”王志江介紹,這種磨制工藝被俗稱為“涮里”。
內畫鼻煙壺的作畫工具是特制的小毛筆,如用壓扁的粗銅絲,前面加上一小撮毛,再把前面筆頭的部分彎成合適的角度就做成了特制的內畫筆。制作內畫筆一般需要選用特制的毛筆,如勾線用狼毫,暈染顏色用羊毫等。“一支小勾線筆一般能做3至4支內畫筆。我帶學生時,第一節課就是教他們做工具,因為每個人的手性不一樣,所以要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調整畫筆的彎度。”王志江說,“馬家”鼻煙壺最早使用竹筆,毛筆是新中國成立后藝術家們才摸索出來的新工具。
“因為竹子不沾墨,畫一下就沒墨了,如果水分大了,線條、顏色就會暈開,因此每次不能沾多墨,都是畫一點蘸一點,所以畫一件東西往往需要二三十天,非常辛苦。”王志江介紹,內畫創作對藝術家繪畫功底以及手對畫筆、墨量精準度的把握也極為苛刻,而且一般不能打底稿,要直接拿筆在壺中作畫,即使肖像畫之類,打底稿也僅能用淡墨淺淺地定個大概位置。“作畫過程中一旦出現錯誤,衣服之類的還可以稍稍改動一下,但五官就無法改了。因為一洗就是一片黑,一個頭發絲的距離也會產生很大的誤差。但對于完成后的壺,如果不去刻意地刷洗內壁,顏色沾了水一般也不會掉落。”王志江說。
有市場但傳承面臨窘境
目前內畫鼻煙壺的傳承情況如何呢?“‘冀派’是最好的,‘葉家’的第一位外姓弟子王錫山現在為內畫藝術的傳承做著很多工作。他本人帶了很多徒弟,他的徒弟又收有學徒,因此建立了一座金字塔般的梯隊,規模可謂不小。他已在衡水開辦了學校,從基礎繪畫到鼻煙壺的繪制都在進行專門教學。同時,他還在衡水、石家莊、高碑店等地建立了專門的鼻煙壺博物館。除此之外,‘魯派’也不乏大師級人物,但已經有一部分人移居海外了。”王志江坦言,作為中國鼻煙壺的發源地,北京對于內畫鼻煙壺的傳承情況并不理想。他無奈地說:“我也帶過不少學生,但是能堅持學習的很少,現在的年輕人都是憑著一時的興趣學習,但是內畫藝術是件很苦的手藝,耗時、費力,所以很多人新鮮勁兒一過去就不想學了。”
據王志江介紹,內畫鼻煙壺的市場情況非常好,不僅中國人喜歡,很多外國人也喜歡,一批深愛這門藝術的美國人甚至還在當地成立了中國鼻煙壺研究會。“他們每年都舉辦年會,還定期有刊物出版。此外,中亞、南亞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市場情況也比較好。”王志江說,我國政府對于內畫鼻煙壺的發展和傳承非常重視,目前已將其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隨著喜愛這門藝術的人逐漸增多,現在很多拍賣公司,如嘉德、保利等都設有鼻煙壺拍賣專場。“據說,還有好多收藏家會到國外的拍賣會去找鼻煙壺,因為馬少宣、葉仲三繪制的鼻煙壺在海外的更多一些。”王志江說。
從內畫鼻煙壺的銷售情況來看,散客和藏家的購買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大量的需求則是被政府、企業等當作外事禮品贈送,有的企業還會把公司的logo印到壺上,還有的會在每個壺中寫上受贈者的名字。“每次制作起來工程都很大,要發動很多學徒進行加班加點地流水作業才能按時保量完成。此外,還有一批專業的收藏家隊伍,這些人以收藏高端的、成套的壺為主,一般是認定了一套壺,就會不惜價格地去購買。對于耗時很久的成套作品我舍不得出手,一般會用于展覽、出畫冊以及自己收藏。”王志江笑著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