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賣現場 資料照片
近日,來自市拍賣協會的一組數據顯示:2008年,武漢文物藝術品拍賣總成交僅600萬元;2009年則突破2000萬元;2011年總成交一躍越過1億元大關,達到1.21億元;2012年隨國內大勢回落,總成交1.03億元。
這組數據很容易讓人感覺,武漢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近年在跳躍性增長。
不過,通過橫比就不難發現,武漢文物藝術品拍賣仍在低水平徘徊。近日,武漢拍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河南一家拍賣公司文物藝術品拍賣總成交突破2個億,我市全年成交尚不及這家公司的一半。
拍賣場成撿漏之地
每年春拍秋拍,武漢都是國內一些藏家的撿漏之地。
在中信拍賣季中,北上廣的藏家打“飛的”來漢參加競拍。一位北京藏家稱:“來武漢就是來撿漏的,這里的書畫拍賣市場相對滯后,有一些機會。”
除了北上廣的藏家,來自山東的藏家也逐漸增多,這些藏家在漢出手大方,主要購進武漢一些名家字畫,一出手就大幾十萬元,甚至百萬元,像搞批發。
外地藏家在漢撿漏,是武漢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當下最顯著的特征。業內人士表示,武漢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良莠不齊,是這個市場難以壯大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目前,我市從事藝術品拍賣的公司有20多家,但獲得文物藝術品拍賣資質的只有6家企業。“野公司”充斥拍賣市場,“野拍”逃避監管,假拍、拍假,甚至參與拍賣洗錢。同樣一幅名家作品,真品每平方尺近萬元的,在野公司的贗品2000元一平方尺可以拍到。這讓一些想投資藝術品的人一頭霧水,不知道如何進入,進而對拍賣市場望而卻步。
盡管武漢拍賣市場有十年的發展歷史,但至今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一級拍賣資質的公司僅有武漢中信與武漢大唐兩家,與北京30多家一級資質拍賣公司不可同日而語,即便與周邊的河南、安徽比,也無任何優勢而言。
市場細分蹣跚起步
武漢拍賣企業,90%的拍品都是湖北本土書畫作品。其他的類似瓷器、玉器、雜件等,均無比較專業的專場拍賣。在武漢,絕大多數拍賣公司只有春秋兩季拍賣。這和其他城市每月小拍不斷、季度有大拍的火爆場面形成了鮮明的落差。
這種狀況去年開始有所改觀。誠信拍賣公司的書畫拍賣相對專業,他們已不局限于春秋兩季,而開始嘗試四季拍賣。本月,他們的第25期四季拍賣會順利落幕,總成交超過200萬元。
與其他公司相比,新晉拍賣公司嘉寶一品在不斷地“吃螃蟹”,他們在武漢拍賣市場上做過不少嘗試:首屆攝影作品拍賣、首屆冊頁手卷拍賣、古籍文獻專場拍賣等。不過,其相關負責人表示,成交率不高不低,經營效益不明顯。
業內認為,武漢拍賣市場的細分才剛剛起步,目前,大多數拍賣公司的眼睛仍然盯在本土書畫作品這塊“肥肉”上,很多拍賣公司缺少相關人士,無力涉足其他門類。
藝術家流失成頑疾
湖北圣典拍賣負責人列舉了這樣一個數據,2005年-2007年,湖北籍前10位藝術家在全國拍賣會上的成交額就高達1億元人民幣。
昨日,記者粗略統計,在2011年這個中國藝術品拍賣的高峰,曾梵志的作品拍賣總成交超過2億元,其2001年作品《A系列之三:婚禮》,成交價高達4025萬元。冷軍2011年的作品成交總額也突破了5000萬元。
可惜的是,這兩位武漢藝術家高價成交的作品,沒有一件是在武漢拍出的。“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局面,一直是武漢乃至湖北美術界難以改變的頑疾。
說起武漢藝術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藝術家痛心疾首,“藝術家之間互相不捧場,甚至相互詆毀,人才流失相當嚴重,藝術圈內缺少領軍人物,這種環境對藝術的發展,尤其是藝術市場的發展極為不利”。
有這樣一個故事,南方一位收藏家來漢拜訪本地一位老花鳥畫家,他找到武漢另一位畫家打聽這位老畫家的地址和聯系方式,被訪問的畫家表示,根本不認識這位老畫家,也許就沒有這樣一個人。而事實上,這位仁兄和那位老畫家“關系甚密”,平日里常在一起推杯換盞。
與人才流失同樣讓人惋惜的是,武漢藝術界至今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畫派。
西泠拍賣是國內拍賣國畫作品最成功的拍賣行,2012年,該拍賣公司來漢征集書畫作品。其書畫部負責人對記者說,雖然他們在漢征集,但并不征集湖北藝術家的作品。在國畫領域,武漢乃至湖北沒有發言權:不像京津派、海派、金陵畫派、長安畫派等一樣,有個領軍人物,有一種相對鮮明的藝術風格,形成一個獨立的畫派。
武漢藝術品拍賣路在何方
武漢文物藝術品市場相對滯后,如何才能在層層障礙的夾縫中突出重圍,獲得長足發展?近日,市政協召開調研座談會,聽取全市各大拍賣公司的相關情況匯報。
市政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深入調研武漢文物藝術品市場,力求聽取各方意見,形成深入的調研報告,推動政府決策,打造我市文物藝術品拍賣交易氛圍,樹立精品意識,打造與我市經濟地位相匹配的拍賣品牌。
拍賣公司一位負責人認為,政府對藝術品市場發展能起到重大作用,既能有效增加社會關注度,又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如果能改變拍賣市場整體氛圍不足的現狀,武漢拍賣市場的春天將不會太遠。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