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載商代晚期,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期孝王時,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贏氏祀,號曰秦贏”,始有“秦”之稱。以后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襄公于是始國”而有秦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翦滅六國,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統一為期短暫,共歷二世,統治15年。秦人用玉崇尚質樸、講求實用,與秦人“雜處戎狄之間”的文化根源有關,更與秦人在掃平六合過程中興刑名、貶儒術的政治思想,獎勵耕戰、抑制舊貴族的治國策略有關。以下玉圭與玉琮這種觀念化很深的器物上,較為清晰地反映出秦代玉器文化的特征。
玉圭(圖一) 長7厘米,寬1.5厘米,和田青玉。玉圭(圖二))長8厘米,寬1.8厘米,和田青玉受沁,局部呈雞骨白色。兩件形制相同,素面,上端為三角形,下部為長方體,表面經過拋光打磨。圭出現于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商周至秦漢時期廣泛應用于社會的諸多領域,是一種多用途的玉器。據《周禮》記述:在吉、兇、軍、兵、嘉五種禮儀活動中,以圭的使用最為普遍。圭作為最重要的禮玉之一,不僅用來祭禮天地神靈,象征等級制度,而且還被用于朝覲、婚聘、丈量土地、測定時間、表示重量等。
玉琮(圖三) 邊長7厘米,孔徑1.1厘米。和田青玉受沁泛黃色。表面拋光打磨。琮是外方內圓,多由圓柱體和方柱體復合而成,琮心為圓形直孔。此件器物雖呈薄片狀,但應是琮式的簡化。玉琮的用途很多,據《三禮》及漢儒解釋,有祭祀時用以祭地、斂尸時放在腹部、朝聘時諸侯持以敬獻君夫人等。有人認為它是貫通天地的一種法器,或為圖騰柱,或是巫師用以溝通神靈的工具。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有大量玉琮出土,且多刻有神秘的紋樣。商代出土極少,且不刻紋樣。周以后更為罕見。
此玉圭與玉琮做工簡單,不同于佩飾玉器。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佩飾玉追求玉質溫潤,造型巧妙,紋飾華美及技藝高超的審美效果。而玉禮器則追求“以少為貴”、“以素為貴”、“以質為美”,《禮記·禮器》載:“有以文為貴者,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此以素為貴也。”選用質地精美之玉,以其“精氣”來與神靈溝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秦人尚黑陰陽五行理論認為北方屬水,色為玄(黑)。秦人以為青色、青黑色玉為貴,例如鳳翔南河屯的兩件玉璧,秦公大墓和益門秦墓中出土的刻紋璋形璧,煙臺芝罡、西安聯志村、蘆家口村、甘肅禮縣鸞亭山祭祀用玉,均以青色玉材制成,玉色青綠。而鳳翔高莊M10的兩個殉人身上卻佩有很好的白玉璜、玦,這說明秦人用白玉制作佩飾器,而視青玉為珍品,用作祭祀。表達對神靈的敬重之情。
以玉事天地、諸神、先祖是玉最原始的作用,《尚書》中亦可見到以圭、璧行祭的記載。秦人在立國之前,過著游牧的生活,信奉原始的多神教,立國岐周故地后又繼承了周人敬事鬼神的傳統。據《史記·秦本紀》,秦襄公時,即立西峙,祠白帝。此后,立祠祭祀的神怪有蛇神、牛神、雉神、青龍神、黃帝、炎帝等等。而《封禪書》所記秦統一后建立的諸神體系就更為復雜,有祭于山東的八主,祭于雍的日、月、參、辰等百余神,全國的名山大川諸神,還有社神、最小鬼之神等墓層小神,必須“風時奉祠”。祭祀都要用不同等級、數量的犧牲和玉器,所謂“牲牛犢牢具圭幣各異”。《史記》的《封禪書》、《秦本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有關秦人大量立祠、祀神、封禪、祭祀的事情。
此三件祭祀玉圭與玉琮符合文獻記載,是秦代祭祀文化和玉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反映出當時人們采用最高等級來表達對神靈的敬畏之心。同時也為我們研究秦代玉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