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雕歲歲平安木柄玉如意
全運會期間遼博將展出《明清玉器展》。展館位于遼博二層2號展廳,共展出館藏明清時期玉器精品259件/組。
展覽分為明清玉器的主要玉材種類、明清玉器的主要器型種類、明清玉器的基本裝飾技法、雅致吉祥的陳設品等11個單元,多角度、全方位地對明清時期玉器工藝、玉器使用等進行了詳盡的詮釋,揭示了中國古代匠師們非凡的智慧和驚世的技藝。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發軔于新石器時代,歷經商周、兩漢、唐宋等幾個發展高潮,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由于歷史原因,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明清玉器數量多,質量佳,品種全,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時期玉器的基本面貌。
如意在乾隆時期是最常見的祝壽禮品。其實,如意早期是有實用價值的,是一種搔癢之具,民間俗稱“癢癢撓”、“老頭樂”。古人稱它為爪杖,后來,其功能發生分化,在民間保留了它撓癢的實用功能,而在宮廷則逐漸強調它的吉祥含義,向純粹陳設珍玩演化。清代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皇帝選妃時,若將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成為皇妃。
如意大約產生于魏晉時期,因爪杖能搔到背部手所不及之癢處,甚如人意而得名。如意的形制與功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目前所見的古代如意,多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為最多。此時的如意已沒有實用功能,只是一種象征吉祥的陳設品,常被作為禮品饋贈友好。清代如意有以整塊玉料雕琢成形的,以揚州產白玉如意最著名。另一種為“三鑲如意”,即以紫檀、琺瑯、金銀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橢圓,分別嵌鑲玉飾,多種材質,珠聯璧合。在清宮,每逢帝后壽辰或重大慶典,諸王公大臣都要進貢如意作為賀禮,有時要進貢九盒如意,每盒中裝九柄,意寓“久久如意”。清代玉如意的造型大致可分為天官式、三鑲式和靈芝式三種。玉如意特點鮮明,大多做工精細,是一個值得收藏的品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