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武威西夏學術專家孫壽齡“復活”了西夏泥活字印刷術,由此證明了泥活字印刷術的確屬于中國人發明。近年以來,孫壽齡又潛心研究泥活版畫,并耗時大半年時間制作出了泥活版畫,由此填補了國內外活字印刷泥活版畫的空白。

“泥活字”確屬中國人發明
“之所以研究泥活版畫,還得從泥活字說起。”8月22日,72歲的孫壽齡撫摸著自己親手制作發明的《泥活版畫集》說。
根據介紹,我國古代有“四大發明”,其中之一即印刷術,但盡管在《夢溪筆談》中有關于“活字鼻祖”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文字記載,活字字模卻沒有考古發現。由此,多年以來,國際學術界便向我國印刷術提出挑戰:韓國人認為,他們有銅活字,有世界上最早活字印刷的實物證據,因此要做泥活字“申遺”。西方一些媒體也聲稱,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在公元15世紀發明的。一時間,關于泥活字的爭執與爭議不絕于耳。
1988年9月的一天,時任武威市博物館副館長的孫壽齡和同事在亥母洞寺遺址清理殘存文物時,發現了西夏文佛經《維摩詰所說經》(下卷)。孫壽齡分析研究后發現,《維摩詰所說經》具有“行距不直、筆劃變形、著墨不均、偶有斷筆”等活字印品獨有的特征,與雕版印品有明顯區別。孫壽齡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比對、辨析后判定:《維摩詰所說經》不僅是活字印刷品,而且是泥活字印刷品!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孫壽齡決定親手復制出泥活字,再用這些泥活字印書。孫壽齡運用《夢溪筆談》中記述的方法,反復摸索實驗,用3年多時間,終于成功燒制出泥活字,復原了有6400多字的泥活字印本《維摩詰所說經》(下卷)。
孫壽齡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文物專家和西夏文化研究專家的高度評價。國內學術界首先肯定了《維摩詰所說經》(下卷)是泥活字版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孫壽齡研究成果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史金波稱孫壽齡是“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2002年10月,孫壽齡被中國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為學術委員。2007年6月,孫壽齡的《泥活字的制作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
絕無僅有的一項創舉
“泥活字印刷經過實踐以后,得到了現實的證明。但目前在國內外,有木版畫、銅版畫、鉛版畫,卻一直沒有泥活版畫。關于泥活版畫,各種史書上更無任何文字記載,如果能夠制作出來泥活版畫,不但是對泥活字印刷術的進一步詮釋,更是國內外絕無僅有的一項創舉。所以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今年開始并著手制作泥活版畫。”孫壽齡說。
根據孫壽齡講述,關于制作泥活版畫,他考慮了好多年,但真正著手制作是從今年元月份開始。按照原先預想,泥活版畫的制作應于年底前完成,但不料想,當真正全身心投入工作后,比早期預想的時間要早,八月份便提前成功燒制出了泥活版畫。
“泥活版畫不同于制作文字,它對爐子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均勻受熱,制作的工藝比較復雜,燒制面積較大。比如剛一開始,首先是和泥,反復揉泥,反反復復很多次,得放上好長一段時間,需要泥‘醒’好了才能用,我現在用的泥都是發酵了一年以上的泥。然后才是制版。當泥放到有七八成水分時,再進行雕刻。最后才是烘干、加溫、燒制、出爐、浸泡。”采訪過程中,孫壽齡拿出自己獨家研制的泥活字工具現場進行制作和講解。
記者看到,經過孫壽齡制作出來的泥活版畫已達40多幅。其中包括宋、明、清時代,及近代的一些名家簡筆人物畫,“十八羅漢”、“十六尊者”,及線體流暢、栩栩如生的飛馬等。“下一步,我打算把字和畫結合起來,印制一部《槃若波羅密多心經》,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活字印刷和泥活版畫!”孫壽齡信心十足地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