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書帖 (局部) 王寵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浣爾
釋文:
夜燕石湖草堂
風竹泠泠虛草堂,春星歷歷凈琴張。冥棲自許專丘壑,痛飲寧辭典鹔鹴。歌曲玲瓏花鳥恨,舞衣颯沓薜蘿長。十年獻賦頭蓬葆,明發天臺度石梁。
王寵(1494—1533),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人稱“王雅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書法家。他一生仕途極為不順,八次應試皆落榜。王寵博學多才,書畫皆精,書法初學蔡羽,后追慕晉唐,楷書師虞世南、智永等。他的小楷空靈蕭散,極具意趣。行草書取法于《十七帖》、《圣教序》等。在當時,他與祝允明、文征明并稱,被譽為“吳門三家”。何良俊《四友齋書論》評其書:“衡山之后,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曠,改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
王寵詩作清逸,在當時甚有名氣?!峨s書帖》所書詩作寫于其三十四歲時。詩中表現了他八次落第,遂隱居于石湖草堂時所見的場景,文中描述的景色雖恬淡美好,但字里行間中還是充斥著一派蕭散、愁悶的情緒。仕途上的不得志或許是他散淡、空靈的書風形成的主要原因。
此冊頁書七言律詩六首,字雖為草寫,但字與字之間的連帶不多,每個字都較為獨立。通篇用筆干凈利落,書寫的轉筆處具圓潤之感,但收尾常帶反捺筆,顯露硬拙峻拔的筆調,與圓潤之處形成對比,顯示出書寫的節奏感。冊頁上鈐“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宣統預覽之寶”等印,可見其曾為皇家所收藏且流傳有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