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苦禪作為與20世紀中國花鳥畫命運共沉浮的藝術大師,授業于畫壇巨匠齊白石老人,是白石老人的第一位弟子,也是最得意的門生。李苦禪繼承和發展了齊白石的繪畫藝術,畢生精研傳統花鳥畫 ,始終堅守自己獨立的藝術立場以及花鳥畫的傳統取材領域,常畫松竹梅用以自勉,其作品繼承民族繪畫的優良傳統,并融中西技法為一爐,具有筆墨厚重豪放,氣勢磅礴逼人,形象洗練鮮明的獨特風格,樹立了大寫意花鳥畫的新風范。

苦老對人品和人格非常重視,他總說:“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李苦禪先生一生備歷艱辛,卻始終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執藝不輟,這也就解釋了他為何如此喜愛梅花,又常常借梅自喻:“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此幅《雪梅》是1977年作于北京紫竹苑,引用了趙樸初老人贊頌周總理的詩句“雪侮霜欺香益烈,功德長留天地,卻身與云飛無際。”歷經“文化革命”浩劫的李苦禪曾在這個時期不止一次的創作以梅花為題材的畫作,來借景抒情、喻物明志,與此幅作品相似的《晴雪》亦是其中之一。雪梅——不屑于春光里爭艷而只在凌寒中自妍的生長歷程,代表和象征了中國傳統文人堅貞自守、高標獨秀的性格,亦為李苦禪先生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此幅畫作中的梅花枝干用焦墨出筆,用筆拙重,墨色沉郁,紊而不亂,枝干上的梅花以淡墨寫之,清新出塵。濃淡墨韻與輕柔色調相間,后面的山石均以淡墨勾勒,淡淡的赭石填色,虛實遠近之感油然而生。李苦禪筆下的梅花,既有一定寫實的成分,卻又不是對自然物象純客觀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練之后的再創造。在看似隨意中蘊含著樸拙之氣,在自然含蓄中蘊含著陽剛之氣。而且,對于他來說畫幅越大越能自由揮灑,尤其到了晚年,愈加返樸歸真,雄健蒼勁,筆墨揮灑中已經達到了“筆簡意繁”的藝術境界。此幅作品便是李苦禪晚年成熟時期的創作,而且尺幅之大是極為罕見的,實為其不可多得的精品佳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