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化白瓷 圖1

德化白瓷 圖2
白瓷在中國瓷器史上經歷了一個悠久的過程。唐代有“類銀似雪”的邢州窯白瓷,宋代有“官員品味”的定州窯白瓷,元代有“脈白體菊”的彭窯白瓷,明清以后有獨白天下的德化窯白瓷和瓷都景德鎮的永樂、宣德之“甜白”瓷。毫無疑問,作為單色釉的德化白瓷及其素雅圣潔之光成為中國單色釉瓷器中的佼佼者。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陶瓷工藝爭相模仿從德化窯瓷器的“白”可以看出“色有其用”的妙處。德化白瓷的“白”可以分為多種:有白中微黃的“豬油白”,是德化白瓷中的珍品,其釉質瑩厚細膩,潤如油脂,胎白質堅,胎釉結合緊密,渾為一體;有白中微紅的“孩兒紅”,德化孩兒紅是一種窯變瓷,為明代德化窯白瓷中的極品,是器物在高溫燒成時由于窯內位置或溫度不同,偶然創造的一種特殊氣氛下產生的窯變,但此類瓷器傳世很少。此外,還有白中深黃的“象牙白”、白中淺黃的“奶油白”和白中泛青的“蔥根白”,以及純白的“鵝絨白”。
中國的瓷器最早到達歐洲的不是景德鎮的,而是德化的白瓷和宜興的紫砂。明代德化白瓷的出現,對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陶瓷生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少皇家瓷器工廠紛紛模仿生產,掀起了一股模仿德化瓷器的熱潮。如法國的圣科得瓷器工廠、德國的邁森工廠、英國倫敦西部的切爾西工廠等,德國邁森工廠還模仿生產德化的彌勒佛。
隨著“東方第一大港”——泉州港的興盛,德化陶瓷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產品之一,明代德化白瓷大量銷往歐洲。與此同時,為了適應顧客的喜好,部分瓷塑也受到了外國的影響,如“送子觀音”就有點像“圣母與圣嬰”。并且還塑造了一些以表現歐洲人生活情景為內容的歐洲人像,專門銷往歐洲,這種瓷塑作品在國內很少見。如英國博物館收藏有以“狩獵”為主題的德化瓷塑,表現的正是荷蘭人在打獵的情景。

德化白瓷 圖3

德化白瓷 圖4
“瓷圣”何朝宗 八字技法形成“何派藝術”
明代是德化瓷業史上瓷塑藝術最為繁盛的時代,以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陳偉等代表的一批瓷塑藝術大師,把德化瓷塑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峰。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明代嘉靖、萬歷年間馳名中外的“瓷圣”何朝宗,他善于并繼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種流派的創作手法,將雕塑藝術與優異的瓷質完美結合,即師古而不泥古,總結出了“捏、塑、雕、鏤、貼、接、推、修”的八字技法,從而形成了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何派藝術”。
何朝宗的瓷塑作品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的“傳神寫意”的雕塑手法,不僅注重雕像造型的完美,同時更注重刻畫人物性格。他塑造的瓷佛像流傳國內外見于文獻記載:有釋迦牟尼、觀音大士、彌勒、達摩、羅漢等,而尤以觀音最負盛名,當時民間稱贊他所塑造的觀音“除非觀音離南海,何來大士現真身”,被稱為“何來觀音”。此外,何朝宗的作品極少有雷同之作,據說,他每完成一件瓷塑作品,便會將它擺放在自家窗口,以供往來的行人品評鑒賞,稱有人評說不合適的地方,他就會立刻推倒重來。但凡從自己手中走出的作品,何朝宗都會在作品的背部加蓋他個人的印章。

德化白瓷 圖5
明清德化白瓷的款識特征
明代德化白瓷種類繁多,從形制上可分為人物瓷塑、日用器皿、陳設器和文房用品,其中人物瓷塑是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
在德化不設御窯廠,因此年款在此使用甚少。瓷塑作品的背后都印有作者的姓名款,如“何朝宗”、“張壽山”、“文榮”、“陳偉”、“陳念山”、“林孝宗”、“林希宗”、“林子信”等名款,款章為方形或葫蘆形;其字體有篆書、楷書或行書;有些是用堂號款,如“心榮”印章的,還有直接刻上的,如“山人陳偉”“茴江山人”“大明成化”“大明成化年制”“大明萬歷年制”“大明國天啟年制”“大明年制”等和在葫蘆形內篆刻“福建德化制造”“德化”和方形內篆刻“福建德化”“福建德邑”等地名款識。此外,有些器物已開始有釉下青花書寫年款。如上海博物館藏的德化窯明代天啟年間燒制的白瓷瓶,瓶腹上就用青花書寫:“時明朝天啟肆年歲次甲子秋吉日賽謝”。明代中葉以后出現,晚期盛行的以畫代字的款(如畫小兔、秋葉、雙魚)和其他畫款,在德化器物中也普遍運用。
清代德化白瓷瓷雕仍沿用明代方法,在作品背后加蓋或刻上作者的姓名章款,如“云山劉宏榮制”“林楊”“林捷升制”“蘊玉”“蘇蘊玉”“蘇學金手制”“許云麟”“許云麟制”等。

德化白瓷 圖6
市場:明代德化瓷塑領漲收藏行情
縱觀國內近10年的拍賣市場,成交價超過百萬元的德化窯白瓷僅兩件。一件是由上海博海拍賣公司于2005年秋拍所拍出的明成化德化窯雙耳香爐,成交價為187萬元人民幣。另一件是2011年由上海崇源拍賣公司春拍拍出的何朝宗制送子觀音像,成交價為172.5萬元。據統計,德化白瓷的成交價在30萬元以上的約40件,剩余的拍品基本都在20萬元以內成交。
目前拍賣市場中,明代德化瓷塑領漲著德化白瓷收藏行情,但這與其本身的藝術價值相比,當今市場中德化白瓷的精品還沒有達到其應有的價位。當然這也是收藏的理性表現,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德化白瓷,品味白瓷之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