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資料
鄭孝胥(1860—1938),字蘇戡,一字太夷,號海藏,近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福建閩候人。清光緒八年(1882)舉人,曾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遺老自居,定居于上海,鬻書自給。1932年隨溥義任偽滿洲國總理兼文教部總長等。書法工楷、隸,尤善行書,所作字勢偏長而蒼勁樸茂,與于右任并稱為“北于南鄭”,其書法在清末至民初影響深遠,為民國五大流派之一。亦工詩,是閩派詩的首領,為清末“同光體”的倡導者之一,有《海藏樓雜詩》傳世。
鄭孝胥早年學蘇、顏,后學魏碑,并參張裕釗之法,形成一種清剛、遒勁、凝練的風格。雖一生活躍于政治舞臺,然刻苦鉆研,臨池不輟。在書法主張上,鄭氏明確貶黜清末流行的館閣書體,卑視晉唐格轍,認為師古不可盲從,提倡自我創造,不拘泥于古人。他的書法無論筆墨內涵,還是藝術境界,無不具有“翰逸神飛,立異標新”的大境,在民國書壇中可謂一枝獨秀,眾望所歸。他的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于沖夷之中帶有激宕之氣。這副“行書七言聯”(見圖)就是他的作品,從中可看出其藝術風格。
行書七言聯,縱130厘米,橫20厘米,紙本。此聯氣勢恢弘,字徑盈尺,是鄭氏現有作品中尺寸最大的。其上聯文曰:“能使龍池飛霹靂”,出自蘇軾《次韻吳傳正枯木歌》;下聯文曰:“倒傾蛟室瀉瓊瑰”,出自蘇軾《有美堂暴雨》詩。聯句氣勢豪邁,對仗工整,取舍恰當,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蘇詩的喜愛和造詣。在用筆上,此聯筆勢雄健,筆畫厚重而飄逸。其豎畫粗濃,剛勁挺拔,如“霹”、“倒”字的豎筆,有一瀉千里、力透紙背之勢。其橫畫由細到粗,略含隸意,如“霹”、“室”之橫畫,蠶頭燕尾,雄壯有力。特別是“使”、“蛟”等捺筆,彎曲成一曲線,使之方中有圓,富有生機。在結體上,其字字形狹長,上肥下瘦,上密下疏,偃仰相參,不相雷同,使之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落款用精絕的行書小字書寫,與奇逸豪邁的行書大字相襯托,使得大中有小,富有層次。在布白上,字的分布均勻,外圍余地很少,顯得莊重而又大氣。綜觀此作,其聯結體奇逸,線條圓勁風動,墨潤清新搖曳,取勢平中生險,鋒毫翻轉自如,清剛和書卷之氣呼之欲出,書風凝重而有韻致。上聯款“伯璞仁兄雅屬”,下聯款“癸酉立春孝胥”。下鈐“鄭孝胥印”白文印、“太夷”朱文印。此“癸酉立春”為1933年立春,時鄭氏在大連,正追隨遜帝溥儀。是年鄭氏已73歲,故書風老辣,筆力蒼勁,氣息淳古,是鄭氏“偉邁宏肆”之書風精品之一。
此聯的受書人“伯璞仁兄”即徐伯璞。徐伯璞(1901—2003),山東肥城人,著名畫家和書畫收藏家。早年畢業于齊魯大學,1927年赴日本留學,入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攻讀教育。在日本期間,恰和閩籍陳姓同學同住一室。陳氏見徐氏愛好收藏書畫,便問其為何沒有鄭孝胥的作品。徐氏以“位卑人輕索書不成”答之。陳氏講:“鄭孝胥是我姨夫,現在大連,我即日修書為你索取墨跡。”不久,鄭孝胥就寄來了此聯。徐氏得此聯后如同拱璧,小心珍藏,就是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也不忍丟棄。1984年,徐氏將此聯和收藏的110件近現代名家作品一起,捐贈國家,現由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