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蓮鶴方壺(春秋)
春秋后期青銅器,高122厘米,寬54厘米,重64公斤。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方壺形體巨大。壺上有冠蓋,長頸,垂腹,圈足。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鏤雕蓮瓣蓋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飛、引吭高歌的仙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壺體四面以蟠龍紋為主體紋飾,腹部四角各攀附一飛龍。腹部四角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虎,傾其全力承托重器。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秘為一體。
春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有了飛速發展,如“失蠟法”的發明等。但這一階段青銅器鑄造工藝的成就并不僅僅體現在創新上,對于一些優秀的傳統工藝,也予以繼承并發揚光大,如“分鑄法”。這個方壺的仙鶴、雙龍耳與器身主體即采用分鑄法,既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技術,也反映了當時青銅器上動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該器曾被郭沬若先生譽為春秋時代之精神象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