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十發的《五谷豐登圖》
1961年,海派大師程十發應上海科教制片廠之邀,為電影《任伯年的繪畫》擔任顧問。影片展示了多幅具有階段意義、思想高度和代表價值的任氏精品,其中一幅《五谷豐登圖》(如圖)即是程十發步鯨樓所藏。
“五谷豐登”是中國民間繪畫中傳統的吉祥題材。常見的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其一,直接繪黍、稷、稻、麥、豆或果蔬,時而點綴以花鳥;其二,繪兩童子,一手持凈瓶,內盛谷穗,一挑燈相隨,諧音“豐登”,以年畫最為普遍。任伯年《五谷豐登圖》采取了民間藝術的主題,而將二童子之一置換為以祛除魑魅魍魎為己任的鐘馗。畫面中的鐘馗雖體格偉岸、形貌奇詭,但目光柔和專注。他看向挑紗燈前行的小童,似含一種鼓勵、幾許期待、許多思索。
《五谷豐登圖》采用了任伯年表現歷史、神話題材時常用的構圖方式。一高一矮,畫面雖無背景卻顯得錯落有致,構圖穩定,極具裝飾效果;一老一少,使畫中充滿人間溫情與樸實趣味,吉祥的意味雋永深長;尤其是在以鐘馗為主人公的作品中,更形成一丑一妍、一剛一柔的對比,鐘進士憂國憂民、知人疾苦、立志斬盡天下惡魔的豪情躍然紙上,筆墨盡而意不絕,令觀畫者浮想聯翩,熱血沸騰。
《五谷豐登圖》集中體現了任伯年人物畫的用線功力。由于他青年時期接受過西洋素描寫生的訓練,人物造型的準確性與深入刻畫能力在之前學習“寫真”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畫中鐘馗須眉舒朗,神色安詳,體態魁梧,身形矯健;童子頭上總角,身量未足,用力挑燈,快步隨行。這“氣韻生動”富于動態的描繪來源于大師“學古而變,取洋而化”的高妙境界。他繼承與發展了陳洪綬及二任的繪畫技法,注重線條本身的造型能力,筆筆緊扣對象的形貌特征,用方折頓挫的釘頭鼠尾描表現人物衣褶,描摹人物身形。婉轉流暢的線條是童子衣衫,剛柔并濟的線條是鐘馗紗帽,流暢自由的線條是風中燈籠,挺拔冷峭的線條是仙人骨骼……它們排列有序,縱橫交錯,疏密有致,甚至具有輕重緩急的節奏,線條的形式美幾乎超越了具體形象,達到了筆簡、形具、神生的效果。
在設色方面,《五谷豐登圖》可謂別具一格。畫家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覆巢之下無完卵,任伯年深知國難當頭百姓流離的悲哀。于是,他打破了喜慶題材繪畫絢爛濃烈的色彩成規,以淡雅清麗、層次豐富取勝,無筆墨處皆成佳境。鐘馗與小童皆著紅色調長衫卻略顯寡淡,麥穗寥寥兩支并不豐腴,飄搖在風中的燈籠也不是民間傳統年畫中的紅燈彩燈,只有鐘馗腰間玉帶的朱砂底成為整幅畫面中最耀眼的亮色,與“五谷豐登”的美好祝福遙相呼應,而有心的欣賞者卻不免萌生國破山河在的黍離之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