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孟飛和他的微雕作品

董孟飛和他的微雕作品

董孟飛和他的微雕作品
“鬼工球”:學名叫做牙雕套球,又名“同心球”、“鬼功球”,是廣州最有代表性的鏤空牙雕技藝,也是中國的國粹。早在宋代,廣州工匠已能制作出內(nèi)有3層,且層層可轉動的象牙球,到清代末期,已發(fā)展到20多層,現(xiàn)在可達60層。
奉化大堰的木雕師董孟飛,在一年之前迷上了微雕之后,一發(fā)不可收拾,自學雕刻出國粹“鬼工球”,曾在寧波市第五屆工藝美術精品展的3000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還彌補了我省此類雕刻作品的空白。
木雕師迷上了微雕
董孟飛今年44歲,是奉化大堰鎮(zhèn)后畈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有著20多年木工雕刻經(jīng)驗。平時,董孟飛做的多為大型的木雕活。
去年,一位朋友告訴董孟飛,有人能用小小的橄欖核雕出各種造型,有動物、人物,也有風景,看上去栩栩如生。
“我也能!”董孟飛馬上買來雕刻用的橄欖核,并自制了一套雕刻工具,花幾天時間雕了一件作品。當他把這個作品給朋友看時,朋友連連稱絕,“你的手藝太棒了!”
“橄欖核大約成人大拇指這么大,我第一件作品取名《望子成龍》,是雕了一條龍圍在一個嬰兒身邊,龍鱗、龍須、龍爪都很清楚。”
因為有多年的木雕經(jīng)驗,董師傅并未覺得微雕有什么特別困難的地方。
出于好奇挑戰(zhàn)“鬼工球”
“真沒想到,你第一次接觸微雕,就能雕出這么好的作品。”朋友告訴董孟飛,微雕里還有個絕活叫“鬼工球”,目前沒聽說我省有人能雕刻得出。“廣東那里還有十幾位掌握此門手藝的,但也不超過20人。”朋友的這番話,激發(fā)了他的濃厚興趣。
第一次聽說“鬼工球”的董孟飛,出于好奇,他下了一番功夫找資料。原來,制作一個象牙套球要經(jīng)多重工序,首先要選牙料,經(jīng)過磨圓、鉆孔,再以鉤刀分層,最后每層套球均要雕鏤出精美多樣的紋飾。當球層少時,球層的空間較大,雕刻起來還比較容易,隨著球層的增多,雕鏤內(nèi)層許多球體時,因空間的限制,就越來越難。
看了網(wǎng)上介紹后,董孟飛決定挑戰(zhàn)這一工藝。
創(chuàng)作的“鬼工球”獲了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董孟飛手邊現(xiàn)有的工具都不合適,他決定再自制一套微雕工具。“鬼工球”最薄的地方還不到1毫米,因此刀具的厚度也不能超過這一數(shù)字,他選擇了薄而且韌性好的鋼片,大大小小制作了數(shù)件。
做“鬼工球”最合適的材料是象牙,但沒有。經(jīng)過反復思索,他最終選擇用駝鹿骨代替象牙。
從網(wǎng)上買好材料后,他將自己關進小屋開始了創(chuàng)作。
“‘鬼工球’是球里套著球,不僅下刀要謹慎,球的弧度、角度都要事先計算好,下刀才能有數(shù)。”為此,只有初中學歷的董孟飛,硬是憑著一股勁,計算出了每層球之間的比例,光草稿就打了一本。
3個月之后,“鬼工球”完工了。這件作品直徑為4.5厘米,內(nèi)外共7層,皆被打磨成球狀,球內(nèi)又套球,每層都鏤空。最外面的一只球表面刻有5條龍,其余幾層厚薄均勻,都刻有精細圖案,最里面一只球則為實心。用牙簽依次撥動,則里面的六球均能靈活轉動。為了更完美,董孟飛還用牛角雕刻出精美的底座襯托,整件作品可謂精巧絕倫。
去年,董孟飛憑借這件“鬼工球”作品參加了寧波市第五屆工藝美術精品展,并在3000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銀獎,該作品也開創(chuàng)了浙江省此類作品的先河。
爭取雕出更精細的作品
自獲獎后,董孟飛對微雕工藝更加癡迷,一有空就會找東西練手,平時工作中割剩下的邊角料,經(jīng)過他的手,也都會變成一件獨特的微雕作品。
董孟飛說,微雕這門手藝屬于功夫活兒,心浮氣躁是做不出來的,因材料小又硬,雕刻時,手指難免會被刀具弄傷,這就更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否則只能半途而廢。
“我了解到的信息是,目前最好的‘鬼工球’作品,每層球的厚度只有0.6毫米。”董孟飛說,接下來,可能會試著做10層的“鬼工球”,“這是個細致活,還得先練練,等完全準備好了再動手。”不過,董孟飛戲稱這個時間不會太長,“過幾年,眼睛就吃不消了。”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