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乾隆 青花八吉祥紋雙耳扁壺一對 香港蘇富比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對藝術品實行零關稅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加拿大、日本、韓國、新西蘭、白俄羅斯、臺灣、香港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其中,在1922年頒布的美國海關條例第1704條中,明確寫道“進入美國的藝術品一律免稅”;英國等歐洲國家對藝術品關稅的設置也較為科學,據英國Halls拍賣行總經理Jeremy Lamond介紹,英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在藝術品進口稅方面的稅率大概是5%,但是如果有出口的證明,是可以退稅的。根據可獲得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的藝術品關稅在5%左右,一些主要藝術品市場還要低于這個數字。如在亞洲地區,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和新加坡藝術品進口都實行零關稅政策(臺灣地區和新加坡分別加征5%、7%的增值稅)。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迅速,但是藝術品關稅使得市場面臨回流阻礙。嘉德保利紛紛出走香港開辟市場,匡時也計劃今年下半年在香港舉行首場秋拍。在關稅的重壓下,藝術品保稅區連同保稅拍賣相繼出現:北京華辰在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區舉行中國首屆西洋藝術品保稅拍賣,北京天竺文化保稅區也將在今年做兩場保稅博覽會。
然而,保稅拍賣主要是簡化進出關的手續,對吸引國外客戶有一定的幫助,但中國藏家買下后仍存在進關繳稅的問題。目前來看影響大陸地區藝術品市場發展主要因素就是稅收政策,不僅是拍賣,大陸地區一級市場的發展也主要受稅收政策的影響。國內的畫廊生存環境艱難,高租金、高賦稅。稅收成為影響大陸地區一級、二級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這和國家提倡的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精神不吻合,國家提了口號,但是在藝術品市場沒有真正落實。保利、嘉德進軍香港開辟市場,表面上看是開辟境外市場,實際上還是受稅收政策影響。

郭子伯作 李紅善伯洞石《琉璃花界凈》薄意方章 福建東南拍賣
過高的藝術品關稅讓業內人士不堪重負,紛紛尋求合理避稅的方法,也讓文物的回流受到阻礙。另外,藝術市場缺乏系統行業法律法規和有效監管、缺乏對各個環節的有效監察等問題,比如經紀公司的專業資格及監控、藝術品交易的版權登記等,甚至藝術品真假難辨,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藝術品納稅的良性循環,導致藝術品稅收流失。
迫于高額稅費的壓力,內地一些藝術品機構、畫廊和藏家選擇了一些“避稅”的方法,最常見的就是私自攜帶、臨時入關和低價報關。其中,按照國家規定,臨時入關的展品只能按照報關期限滯留,對于不得不再出關的藝術品,一些機構或個人則會用偽作進行替換;低價報關,則需要承擔運輸過程中損壞、遺失,而只能按入境報價來賠償的風險。在去年爆發的查稅門中受到重創的物流業巨頭諾亞,其在運輸行業內口碑極佳,能幫客戶逃避高額稅款,成為大宗藝術品運輸的首選公司。有業內知情人士就曾向記者透露:“‘諾亞’通常會幫客戶避稅,盡管這樣做也并不能為‘諾亞’本身帶來更多收入。加上他們對藝術品運輸服務很到位,即便價格跟同行比偏貴,國內很多大買家還是會選他們做(運輸)。”

清雍正爐鈞釉雙耳爐 保利香港
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我國的藝術品進口額只有1600萬歐元,但是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保守估計也有8.1億歐元,藝術品的進口份額也在25年的時間里從微不足道的0.4%增長到了5%。2010年,聯合國公布的從中國香港地區進口到中國內地的藝術品總額為1270萬歐元,而據中國政府的官方統計,則只有170萬歐元。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內地拍賣市場每年拍品的分布比例約為:書畫約占60%,瓷器雜項約30%,當代藝術約10%。他說,“藝術品拍賣90%屬于文物。但設計這樣高的關稅是不宜于文物回流的。制定政策的時候,海關和國家文物局兩方面政策有一定沖突。這個問題長遠講肯定是要解決的。”

喬十光《塞納河上》大漆 福建東南拍賣
相對于行業內減稅的呼聲,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藝術行業相關稅收不能跟發達國家相比。但同時,他也不否認政府未來會按照相關程序對藝術行業的稅收進行調整的可能。
而在策展人皮力看來,藝術品減稅的最大障礙是在對于藝術品是否為奢侈品的認定上。他公開表示:“目前征稅原則是把藝術品當奢侈品,征稅成為調解貧富的手段。但是藝術品收藏性質復雜,不能按奢侈品來,它也有回饋社會的性質。搞清楚這個原則才能談減稅和配套。否則減稅只是形式主義。”
一方面,國家在加大文化產業投入、繁榮藝術品市場的前提下,中國藝術品交易額連年創新高,穩坐世界第一大藝術品市場。而另一反面,國家收不到實際稅費,藝術品企業又總是處于“惶惶不安”的“查稅門”的陰影之下。在看似紛繁的現象背后,實則日益突顯著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大滯后于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需要。目前在藝術品市場,只有一部美術品管理辦法,是文化部在2004年修訂頒布的,由于立法層次偏低,執法效能有限,因此這個部門規章還不能作為當前藝術品市場規范管理的主要依據。司法界人士也多次呼吁國務院盡早制定藝術品管理條例,或者是藝術市場管理條例。經過法規的制定,用法律來調整藝術品市場各個領域里的關系,是我們規范和健全藝術品市場的唯一出路。(來源:集珍文化 文/林暖 圖/東南拍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