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筌浤
建筑師。自2009年前后開始收藏當代藝術品。以70后、80后的年輕藝術家作品為主。
自從幾年前回國發展以來,建筑師李筌浤將上海的家安置在近郊一套復式公寓里。而今,上百平方米的空間里精心布置著20多件當代藝術品,床頭、書桌前、樓梯轉角……各處陳列的都是他這幾年的收獲,在客廳里,他更像一個策展人那樣,按照主題并列地懸掛起七八張繪畫。
“這里的擺放方式和畫廊不一樣,我希望這些作品和自己的生活有關。”李筌浤如是說。在他的身后,三人沙發的上方,是一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一個卡通形象的小人被綁在畫筆做成的十字架上,背景上彌漫著七彩的顏料。
“他很喜歡畫畫,又必須要承受它所帶來的壓力和絕望。”李筌浤抬頭望著這幅作品,說著自己的感受,“這可能跟我自己的職業有些像,做建筑師,要做創作,有時候很痛苦,但是又不想放棄。就這樣,在糾結和煎熬當中繼續。就是這樣一種融合了愛和絕望的感覺。”
李筌浤收藏的大多是70后、80后藝術家的作品。對他來說,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更能讓他產生時代的共鳴,有些作品還可以投射個人的心境。事實上,面對家中的每一幅作品,他差不多都可以如數家珍,甚至對于那些最初的觸動記憶猶新。
李筌浤清晰記得自己的第一件收藏,那是孟瑾的攝影作品《有風景的房間》。
“她拍了很多有風景的房間。房間里是很舊的場景,不知道是上世紀80年代還是90年代的,大概是一個時代快結束,另一個時代快開始的時候。從窗戶看出去,是長安街、毛澤東雕像等有政治意義的風景。從一個比較私密的視角去看到公共的形象、建筑。有一點懷舊的感覺,也挺優美、傷感,其實挺吸引人的。”
李筌浤在國外生活時就是一位藝術愛好者,熱衷于逛美術館、畫廊,一次出差回國時偶然看到這件作品,印象深刻,直至歸國后才決定將其買下。
與繪畫相比,攝影的價格相對更為便宜,可能更容易為剛開始搞收藏的人所接受。而在那以后,李筌浤始終對攝影保持關注。他收過一幅白宜洛的攝影作品,攝影家以“蠅頭小楷”為題眼,將蒼蠅的尸體擺出來,遠看就像一幅草書。
“我小時候也比較喜歡書法,從來沒看到有人這樣詮釋。”李筌浤說,“這實際上是無生命的蒼蠅的尸體,可以通過擺放,變成視覺上的一種審美。反差比較大,我覺得有點意思。”
除了攝影以外,李筌浤同樣關注繪畫、動畫、裝置等各種門類的藝術品。孫遜的動畫作品《休克時光》,盡管只有短短5分多鐘的視頻,卻是李筌浤的收藏中最貴的作品之一。
動畫影像的收藏即便在當代藝術領域也算是一個偏門。很多收藏者寧愿花較少的錢買下影像作品的其中幾幀懸掛在家中,一些藝術家也會做一個專門的播放裝置,連同光盤一起提供給收藏者,就像一個裝置作品一樣。
李筌浤坦承,他自己一開始也挺糾結,要花很多錢去買一張光盤,這個門檻對很多人來說是挺難跨越的。不過最終當他“咬咬牙”買下這件作品,回過頭來,還是覺得很幸運。
“那個時候,我開始有這種意識,想要獲得一個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李筌浤認為,這件作品恰好是藝術家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6個版本中最后一個,被我買到了。”
李筌浤拎出一個手工皮箱,這是藝術家貼心地為每個藏家準備的。安置作品母帶、光碟和收藏證書的皮箱是專門從尼日利亞定制的,“貝克漢姆最愛”,多少給了藏家一種擁有的感覺。李筌浤從皮箱中拿出光盤,現場播放了這段5分多鐘的動畫:在一張張發黃的老報紙上,一段段有關歷史的寓言上演,又落幕。
“孫遜是80后,比我更年輕,實際上他不可能有真實的對于那個時代的體驗。上世紀50、60、70年代,他都是不可能經歷的。”動畫片結束后,李筌浤這樣介紹,“但他一直在尋求平行于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另外一個維度。他用一個很抽象的方式說了另外的世界,其實他指的還是現在的世界,實際上是基于他對現在的社會狀況的理解。”
說完這番話,他訕訕地笑了,“這大部分都是我自己的理解,我還沒有跟他交流過,”李筌浤對于自己關注的藝術家總是盡可能做全面了解,“我看了他很多作品。他更多是在質疑:時間是否就可以抹殺真理?歷史是由誰來書寫的?”而或許就是這些質疑,也正是讓收藏者感同身受、進而愿意去擁有的出發點。
當代藝術市場在過去幾年間風起云涌,李筌浤坦陳自己并不喜歡收藏太昂貴的藝術品:“有些人也不是在國際上建立起什么地位,但他的東西就很貴。就會讓人產生困擾,花那么多錢去買有什么意義呢?”相對而言,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比較容易讓人接受。同時,隨著年輕人的成長,李筌浤常常能夠從中看到新的驚喜,“有時候,發現他們的思考在不斷持續,而且有新的方向,或者比原來更進一步。就會很有意思。”
身為建筑師,李筌浤感到一些藝術家能找到很新奇的視點來看問題,對于自己的設計也頗有啟發。但無論藝術形式怎么創新,他所鐘情的藝術品一定要有真實的感受。“有人說情感的表達是很抽象的,但在藝術中又是很真實的。”他說道,“比如你對某些現象、事物的投射,或者對某種文化現象的質疑,這都是真實。你站在東方視角去看西方,也是真實。但不能是虛無縹緲、無病呻吟,那是不行的。”
李筌浤為自己的收藏脈絡總結出兩個字:“求惑”,這或許是處于同一段歷史時期的年輕人的感同身受,他們愿意通過藝術的方式去分享。
“收藏就像是在串一根珍珠項鏈。”而今,李筌浤感覺自己的收藏盡管還不夠全面,但也算有一點脈絡了。面對自己親手串起的“珍珠項鏈”,他不斷駐足欣賞,同時相信真實的價值會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而更重要的是,在這段充滿困惑的歲月中,同樣年輕的收藏者和藝術家相遇相知,驗證了心中的真實感受。
李筌浤的新收藏是一幅楊福東的攝影作品,女子的臉龐露出一絲憂傷和迷惑,淡淡的,卻觸動人心。■
Q&A
收藏十問
Q: 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 我很喜歡藝術,在國外時就經常逛美術館。
Q: 記憶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 最早是一件攝影作品,孟瑾的《有風景的房間》。
Q: 你最喜歡的藏品是什么?
A: 張恩利的《容器》我很喜歡。還有獨角獸的雕塑(《發現》),我覺得像我自己。每一件作品得到的過程都不太容易,所以會比較珍惜。
Q: 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 希望買到自己負擔得起的最好的、又是自己喜歡的作品。
Q: 主要通過什么渠道收藏?
A: 主要是畫廊。
Q: 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嗎?
A: 可能四五十件吧。
Q: 你覺得自己是收藏家嗎?
A: 收藏愛好者,談不上收藏家,希望以后往這方面走。
Q: 你覺得收藏帶給你的最大樂趣是什么?
A: 發現美的、有價值的東西,能夠擁有。
Q: 遇到過贗品或挫折嗎?
A: 贗品幾乎沒有遇到。挫折是肯定有的,比如喜歡的作品最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買到。
Q: 有一天你能放棄你的藏品或捐出嗎?
A: 這個問題交給時間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