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謂之為王原祁后山水第一,追隨者眾并形成小獅畫派
其筆墨風格醇厚清潤,屬文人畫“正脈”
方士庶(1692-1751)字循遠,一作洵遠,號環山,又作小獅道人。新安(今安徽歙縣)籍,家維揚(今江蘇揚州)。方士庶能詩善畫,書法嚴密端秀,繪畫筆墨敏潔靈秀,氣勢跌宕飛動,時謂之為王原祁后山水第一,追隨者眾并形成小獅畫派。其得意之作,皆鈐“偶然拾得”小墨印。
方士庶初時是“業鹽”為生的商人。其生父是諸生方職,伯父則是身為陜西布政使的方覲,作為家中的次子,方士庶出生后不足滿月,就被過繼給伯父為子。他自幼聰慧,然而,在鄉試中他屢試不中,加之家道中落,方士庶在生父、長兄相繼過世的變故后,不得已放棄舉業,背井離鄉,以鹽為業。但他似乎并不具備經商的才干,而更多地具備了詩人畫家的氣質。
方士庶很早就已開始書畫創作,其題畫詩云:“十歲無知初弄筆,柱心墻面涂皆黑。十五才知作小山,心知彼岸無舟楫。孤漏深悲見佛難,因循更少專門力。”就是講述的他的自學經歷。定居揚州后,他的創作真正步入了正軌。據《揚州畫舫錄》記載“方士庶,主汪氏。時令聞以千金延黃尊古于座中,以是士庶山水大進,氣韻駘蕩,有出藍之譽。”其中“汪氏”即當地著名的鹽商汪令聞,方士庶其時“館于”汪家時,得到了“婁東派”名家黃鼎的點撥,畫藝大進,獲得了時人的認可和贊譽。
黃鼎的畫法主要來源于王翚與王原祁,同時也注重取法自然,這種師承也造就了方士庶繪畫風格來源的多樣性。方士庶并未囿于“婁東派”山水的桎梏,而是廣征博取,其山水遠宗黃公望、王蒙,兼學明代沈周,近師王翚、王原祁,確立了筆墨醇厚清潤的風格,屬于文人畫的“正脈”。其作品《江山佳勝圖》等被清宮廷收藏并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
方士庶的主要活動和藝術創作都集中在揚州, 當地最負盛名的馬氏小玲瓏山館、程氏篠園、張氏讓圃、余氏萬石園的文會中, 都有方士庶身影。通過這些活動, 他結識了富甲江南的汪廷璋及“揚州二馬”——馬曰琯與馬曰璐 , 與流寓揚州的許多文人成了詩朋畫友, 并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畫作。清代中期揚州最著名的詩文雅會都有方氏的參與,如盧見曾組織的七千余文士參加的“紅橋修禊”、賀君召在其東園舉行的“東園題詠”、張四科和陸鐘輝于讓圃舉辦的“韓江雅集”、馬曰璐的“九日行庵文宴”等。現藏于美國克里夫蘭美術館的《九日行庵文宴圖》由葉芳林精心繪制了其中的人物肖像,方士庶補景,生動記錄了此次雅集活動。方士庶還是揚州詩壇聞名一時的“韓江雅集”前“五君”之一,與厲鶚、胡期恒、唐建中、姚世玨等齊名。程璋稱贊他的詩“如春風過水,了無痕跡”評價極高。有《環山集》詩數百首傳世。
方士庶不僅能詩善畫,而且兼工書法。金農《冬心印識》云:“環山先生以書法名蕪城。行楷結構嚴密,純學思翁(即董其昌)。”
方士庶與當時著名文人、學者、畫家,形成以鹽商為中心的士商互動群體,是東南地區繪畫史上的一道獨特景觀,并最終促進了揚州繪畫的全面繁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