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通過對北京匡時自從2007年春拍開設古代書法專場拍賣以來,至2013年春拍“中國古代書法”專場為止,各季度的書法拍品成交數量與總額等數據進行量化分析,得出“中國書法逐漸步入高價時代,未來書法作品的價格成長空間值得我們拭目以待”的結論。無獨有偶,前不久,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四方沙龍”中,中央美院副教授、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主任趙力以《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收藏和市場》為題進行了講座,同樣認為隨著近現代名家書畫市場的持續火熱,近現代書法作品也水漲船高,成為今年春拍中最為驚喜的一筆。
書法是世界藝術市場中的特例
趙力認為,中國書法在市場上和收藏上,是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個類別,因為只有中國是把書法作為收藏的標準,變成市場的價格。“原因非常清楚,中國對書法的愛好是早于繪畫,是比繪畫還早,我們說研究畫論,繪畫理論很多觀念來自于書法理論。從美術的藝術家評論角度來說,或是對它的稱呼來說,魏晉南北朝就出現了書圣王羲之,畫圣要到唐朝才出現吳道子。中國繪畫的基礎是書法的基礎。另外,書法涉及到對人的評價,我們說書如其人,你寫一手好書法代表你的性格和品行。”
上世紀末書法價格遠低于其價值
趙力分析說:“新中國建立到現在,中央政府、各地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專項資金的方式購買流散的中國歷代書畫名跡作品時,有80%的資金購買方向是選擇書法,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書法在整個文博系統,博物館收藏、公共收藏里面是非常重視的。但是在市場方面,情況實際上不是這樣,因為在改革開放初期,藝術市場受港臺藝術市場影響很大,香港收藏家當時都喜歡什么呢?喜歡漂亮的東西,一般繪畫性的東西他喜歡,書法相對來說進入低沉期,在整個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很長的時間,書法的價錢要比繪畫便宜,很多收藏家那個時候就為書法抱不平。現在回來再看這個時代的時候是收藏的黃金時間,這是價值和價格背離的時間。”
而進入21世紀以來,書法進入了價格增長時期,趙力認為:“看藝術市場就要看到藝術品所對應的價值,藝術是有尊嚴的,某種程度來說需要價格來體現。”
古代字畫中手卷更有價值
從2000年左右宋高宗的《嵇康養生論》進入拍賣市場引起驚艷,到2009年北京保利將曾鞏的《局事帖》成功拍出1.08億,書法市場的億元時代終于到來。“這件作品上了1億元以后代表了什么呢?代表古代書法作品進入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價時代,整個這個時代用十年時間達到了這樣的變化,這個變化是和整個社會經濟有關系的。”趙力解釋。此后,書法作品的拍賣表現越發耀眼,最新的紀錄是由黃庭堅的手卷《砥柱銘》,以4.3億創造出的。
趙力認為,古代書畫收藏與當代書畫作品有很大的不同,當代許多書畫家為了迎合美術館策展方式與展示效果,而刻意畫大尺幅的作品來尋求視覺沖擊,而在古代書畫中,最好的品種是“手卷”。“從收藏的角度來說,現在書法的收藏成為了非常熱的方向,有一些摹本也有了很高的價錢。在目前的市場方面來看,相對來說手卷是最貴的,和我們現在當代的書畫創作不一樣。古代手卷作品有非常高的圈子性和私密性,畫給自己和畫給自己的朋友,很多作品帶有私密性的交流,私密性交流就有真性情的表達,不是為商人畫的,真正意義上自己的藝術領悟和創新都會表現在里面,這樣的情況下,手卷類型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美術史上也是如此。”
趙力認為,近現代作品拍賣創紀錄是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2011年是近現代書畫作品的階段性高點,書畫作品所占市場份額為61%,過億的近現代書畫的創作者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徐悲鴻全部都是近現代書畫巨匠。2012年行情回落,而今年的行情是“溫和地回暖”,更注重電子交易平臺銷售。
趙力分析:私人購買力的增長是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增長動力,因此也導致我國藝術品市場會受到宏觀經濟的相關影響。因此他提醒,投資藝術不能只從價格去看,而要對藝術品本身有所把握。以在2011年占據市場高點的齊白石和張大千為例,經典藝術大師的作品價格一直處于平穩波動的狀態,從上世紀90年代及2008年兩次危機中都可以看到這些經典作品具有明顯的抗跌性,也具有明顯的抗風險能力。他預計,近現代名家書畫市場將持續上漲,成為最具有發展潛力的一個拍賣板塊。
小鏈接
什么才是收藏家眼里的好書法?
什么才是好的書法,在收藏家的眼里是什么樣的標準?趙力認為,收藏的標準是四個要素:時代、名家、名跡和流傳有序:
“不是所有的時代都出書法家,有豐年和一般欠收的年份,唐代、漢代出現很多書法家,魏晉南北朝經濟、社會、文化是走向低谷,但是在這個時代里也出現了很多鼎鼎有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就是那個時代的。所以說時代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標準,但不是唯一的。”
“中國書法史上有很多人,真正意義能進入收藏標準里的叫做名家,中國人強調名家書畫,有名的藝術家才能進入收藏的體系,其他的說的是只是會寫書法的人,喜歡繪畫的人而已,所以如果不是只為了欣賞而是要有意識地收藏的畫,找名家的字非常重要。”
“有名的書法作品才能叫做名跡,名跡都是以書法的名字來命名的作品,比如說蘇東坡的《寒食帖》,蘇東坡寫了很多字,但真正做成帖的很少,宋之前能被認為是真正意義名跡的,刻在石頭變成存畫和帖的不會超過500種,這是宋之前。宋之后加起來不會超過1000多種,這又是縮小范圍。”
“最后是流傳有序,原來那個東西從創作以后開始被保存到現在,經過誰的手收藏在什么地方,誰品評題跋過,又是怎么轉到下一位藏家手里的,都要很清楚。這四個標準綜合起來看,可以看到故宮達到全部標準的書法作品不會超過一百件,這是國寶級的東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