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陽賞石 紅梅報春
河南禹本愚先生在2010年第四期《石友》雜志《梅花玉探究》一文有這樣的記述:“梅花玉歷史文化豐富,《水經注》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紫邏南十里,有玉床,闊二百丈,其玉甚密,散見梅花,曰寶,”“漢光武帝曾將梅花玉冊封為國寶。皇帝的玉璽及宮中的器物均梅花玉所制。”“梅花玉的主要故鄉在河南汝陽縣。”
2010年4月,我參加“漢中首屆觀賞石展覽”, 展區剛布展完,一位略陽山區的農民拿來兩塊山石要求參展,既沒有配座,體量又小完全不符合參展要求,但石頭的顏色和圖案特別醒目,于是,我們當時在場的人決定破格收展,并即興起名:“紅梅石”,然后,造冊編號登記入展。幾天的展出引起了許多參觀者的高度關注,根據此情況,我提前撤展回略,并多次約相關部門的專業人員,實地考察、取樣、拍攝資料,進行分析和探究。
略陽新發現的這種石頭均具備以上有關玉石的全部條件;故可定為玉石,簡稱玉,又因其上品底色及圖案以血紅為主,作為賞石實踐基礎上文化的自然延伸,將“雞血”審美植入新石種是正常的,新石種命名中出現“雞血紅”也是一種順理成章的事情,如“桂林雞血紅碧玉”等,另外,略陽這種新石種在紅底上出現的圖案確實似朵朵梅花,非常好看,有紅梅、也有黃梅,有花瓣還有花蕊,有的還帶有白色的云朵或積雪,更有內涵和意境。
綜合多方面的因素,也為了與河南汝陽的“梅花玉”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梅花石”區別,我們將略陽新發現的這種石種暫定名為:“略陽雞血紅梅花玉石”,簡稱:“略陽雞血紅梅玉”或“略陽紅梅玉”。
色:整體看底色,上品鮮紅,中品暗紅,下品暗紅無圓形花朵只有白色圈點三大類。圖案為圓形梅花狀,色有鮮紅色、暗紅色、淺黃色、白色半透明圈、點。圈圓且大,內外套色,排列均勻有序,或有枝干,或有片片白色似云似雪分布其上者為珍品、極品。如在江、河中發現者更為稀少珍貴。
形:目前發現的其形均為大小不等塊狀埋入土層中,大者數噸,小者不到一千克,其形扁平自然如山峰狀且無裂縫,大小適中者最受歡迎。
儲量:目前只在略陽縣樂素河鎮方家溝村的一個高山上一戶農民的山坡自留地的土層里發現有,因藏量極少,自發現至今短短數月,挖出來的被當地愛石者搶購一空。
雞血石最早發現于浙江省臨安縣昌化區康石嶺及玉巖山一帶,因為石中含紅色辰砂,狀如鮮血呈浸染的斑塊而得名,已有600多年的開采歷史。1979年,又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馬吐葉蠟石礦中,發現含辰砂的雞血石。而“略陽雞血紅梅花玉”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和氧化鐵及銅錳成分,屬于硅質三價鐵、銅、錳混合火山巖,結晶為隱晶質,堅硬、類似瑪瑙、玉髓。血色成分為氧化鐵屬三價鐵,化學成分較穩定,莫氏硬度為7以上。這一硬度使得普通書畫家不能夠依靠傳統的雕刻刀對其隨心所欲下刀,而要借助于專業的雕刻工具和雕刻師來完成自己的設計,降低了藝術創作的參與度。但是,高硬度也帶來另一個好處,那就是更容易保持長久的亮麗,不易被磨損、氧化。
河南汝陽“梅花玉”也為火山巖漿噴流后冷凝的玉石。其底色如墨,青色次之,有少量他色的。在底色上布滿柳綠、鵝黃、褐紅等組成的花紋似朵朵梅花圖案。其梅花朵形以杏仁狀為主,其色以綠梅為主,黃梅次之,紅梅最少。而“略陽雞血紅梅花玉”則以紅底、紅花為主,暗紅、黃花次之,梅花朵形以圓形且內外套色為主,還有花瓣和花蕊,更接近梅花的形態和色彩,再加之出現半透明白色似雪似云的圖案冠以“紅梅迎春”或“紅梅傲雪”美名,更有意境。
“略陽雞血紅梅花玉”的硬度及密度與“汝陽梅花玉”的硬度及密度基本相近,都為7和2.7左右。比內蒙古“梅花石”的硬度略大而密度相近,其組成更相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