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宋或更早神農式"一池波"古琴,拍賣成交價:1725萬元。

2010年,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銘的"松石間意"琴創下1.36億元的成交紀錄。

2011年,宋仲尼式"蕉桐遺韻"古琴,拍出4,025萬元。
古琴收藏漸火,專家提醒新手勿盲目追求價位
近些年來,品色優良的古琴在各大拍場漸漸被人追捧,成交價格驚喜不斷,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古琴文化的重視。古琴現存世稀少,20世紀90年代進行全國古琴普查時發現,存世的包括民國時期的古琴,數量約2000把,其中很大一部分收藏于世界各國的博物館中,留存于民間的數量極少。
“唐琴”難覓其蹤
近幾年,傳統文化伴隨著“國學熱”在各地風生水起,“復歸”古人“琴棋書畫”的生活方式成為不少現代人的理想追求。“琴、棋、茶、畫”成為時下熱門收藏品,尤以古琴為最。
“琴”居列四藝之首,以其歷史悠久、內涵高雅的特質備受青睞。燒一壺清茶,彈一首好琴,成為人們修身養性、提高自身人文素質的獨特方式。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介紹,古琴一般分為三檔,高檔琴為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由于留存鳳毛麟角,一旦在市場露面,就受到藏家追捧,價位動輒數百萬、數千萬元;明代文人制琴作為中端品種,尚有一定數量遺存,價位在百萬元區間居多;清和民國時期的古琴因品質遠遜、數量較多,價位相對較低。
“古琴收藏炙手可熱,但目前真正具有收藏意義的古琴存世量極其稀少。古琴拍賣價格的大幅攀升,和其數量稀少密不可分。‘唐琴’、‘宋琴’極其罕有,通常我們見到的都是明代以后的琴。近些年比較有名的古琴拍賣要數收藏家王世襄的舊藏唐代‘大圣遺音’琴,2011年這把古琴在中國嘉德春拍上以1.15億成交。”據拍賣行相關負責人介紹,迄今拍賣最貴的古琴則當屬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銘的“松石間意”琴,2010年此琴以1.36億元刷新古琴的世界拍賣紀錄。據了解,有行家在考察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館藏機構及多個地區的私人收藏后得出結論:目前存世的包括民國在內的古琴數量應不會超過2000把,“其中,最為珍貴的‘唐琴’更是難覓其蹤。據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鄭珉中統計,全世界收藏的‘唐琴’僅18把,中國藏17把(臺灣和香港各藏1把)、美國藏1把。而且,這些琴多藏于博物館,私人手中僅有5把。”
古琴斷代有“唐圓宋扁”之說
除了材料、年代和制作工藝之外,哪些因素左右古琴價值的高低呢?深圳古琴演奏家吳啟予認為,材料制作是古琴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鑒別一把古琴是否具有價值,還得看它的‘質’、‘漆’、‘紋’。首先,可從琴背龍池、鳳沼看出琴的內腹木質的老化程度。現在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是說用老房子里的房梁木做出來的古琴質地上乘,‘棺材木’也不錯,還有杉木、百年桐木做出的古琴同樣很好。總而言之,一定是要上了年份的古木做出來的古琴,才能具備松透圓潤音質。此外,古琴的外觀、緞紋、音色、制作工藝也是決定古琴價值的因素,比如一般工匠做的琴,外觀比較粗糙,而具備一定水準的專業制琴師做的琴,外觀打磨出來非常光亮,極具收藏價值。”
郭學雷表示,古琴是多項藝術的綜合載體,涉及木材、髹飾、斷紋、音質、品格、造型美學等方方面面。鑒定古琴比鑒定其他藝術品難得多。古琴界對于琴的斷代,有“唐圓宋扁”之說。唐代古琴大氣雄渾,制作棱角圓潤;而宋琴端莊秀美,線條簡潔流暢。但是,僅憑借形狀、老化程度等對古琴進行鑒定,未免顯得太過片面。
知多D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
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正好是十周年。
古琴鑒賞要點
●音色以彈奏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會以琴的音色為主要標準。聽一張古琴的聲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準音色均勻,泛音明亮如珠而反應靈敏,就知是一把上好的古琴了。
●斷紋
古琴斷紋不經百年而不出,這是鑒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點。偽制斷紋五花八門,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例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迸裂;或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風干等等。
●銘刻古琴背均為刻款,而琴腹則有刻款和寫款兩種。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寫的若年代長久,就會比較難辨識。對于古琴腹內的刻款,如果琴體兩側上下板粘合處無剖過重修的痕跡,可判定大多是原款,若發現重修痕跡則需仔細研究。
最難辨認的,是將老琴剖開重修刻上偽款,而粘合處又做得天衣無縫。另外,用古木制琴時就刻上偽款的情況也很難辨認。無論是腹款,還是背款,資深的鑒定家還可以從歷代帝王年號的慣稱、用字避諱及一個朝代或某書法家的書風加以辨認。
古琴投資
名人使用價值更高
郭學雷強調,琴與人的關系是古琴價值另一重要體現,“名家收藏與制琴對古琴的收藏非常重要。歷代名人品題、制作或者是把玩過的琴,其琴的造型、工藝和用的材料都有它的珍貴之處,如有漆鑲螺鈿、金徽、玉軫等。此次深圳博物館‘松石間意——巴蜀地區典藏古琴精品展’展出一床古琴是經北宋詩人蘇東坡鑒賞過的,廣州博物館有一張古琴經考證與唐代詩人韋應物有關,還有古琴珍品與廣東明代大儒陳獻章有關。正因為古琴與這些歷史名人的傳世佳話,才經由他們的使用增加了古琴附帶的價值。”
著名文物鑒藏專家、古琴收藏者梁基永博士指出,對古琴賞玩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先從新制的名家古琴開始涉獵,穩妥保險,且有一定的升值空間。據了解,全國有近百家制琴的作坊,價格較低的新琴從幾千到上萬元不等,而出自名家之手的琴已動輒近十萬甚至幾十萬元。在手工制琴的工坊里,制作一把琴要耗時半年,甚至更長。這些新制名家之琴全部采用傳統工藝,上百道工序大部分靠手工完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